"俯首流泉仰听风":低头看那流淌的泉水,抬头聆听呼啸的风声,
"泉声风韵合笙镛":泉水的声响与风的韵律,正与笙镛的乐声相和。
"如何不把瑶琴写":为何不将瑶琴的旋律写入画中,
"为是无人姓是钟":只因这世间再无钟子期般的知音。
“江南四才子”之一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因牵涉程敏政科场舞弊案而未被录取。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其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融汇南北画风;兼善书法,取法赵孟頫,奇峭俊秀。工诗文,文以六朝为宗;诗初多秾丽,中尚平易,晚则纵放不拘成格。代表作品有画作《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风木图》等。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1. 分段赏析
“俯首流泉仰听风”此句以俯仰视角勾勒动态画面,俯身观察流动的泉水,仰首捕捉穿林而过的风声,通过“俯”“仰”二字形成空间纵深感。动词“流”“听”赋予画面流动感,既呼应画作中清泉下泻、高士临流的场景,又暗含画家对自然声响的敏锐感知,为后文听觉描写埋下伏笔。“泉声风韵合笙镛”此句“合笙镛”以乐器的和谐比拟泉风交织的自然韵律,将听觉感受具象化。笙镛为古代礼乐重器,此喻既凸显自然之声的浑然天成,又暗含对世俗礼乐的疏离。诗句通过通感手法,将视觉(泉)、触觉(风)转化为听觉意象,强化了画作“空灵清旷”的意境。“如何不把瑶琴写”此句“瑶琴”作为文人雅士的精神符号,象征高雅艺术追求。反问句式暗含矛盾心理:明明有值得记录的泉风之韵,却选择弃琴不画。此句转折揭示深层意蕴——知音缺失导致艺术表达的无力感,与末句形成因果呼应。“为是无人姓是钟”末句以“钟”字双关,既指春秋知音钟子期,亦暗讽当世无人能识画中真意。姓氏“钟”与“终”谐音,强化了无人共鸣的永恒遗憾。此句化用“高山流水”典故,将自然意象升华为精神隐喻,点明画家仕途失意后寄情山水、知音难觅的核心心境。
上一篇:明·唐寅《花溪渔隐图》
下一篇:明·黄佐《咏志六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