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过溪山碧云暖":春雷掠过溪山,碧云温煦,
# 碧云:青绿色的云彩。,雷过:犹雨过。
"幽丛半吐枪旗短":幽深茶丛中,嫩芽半展如枪旗般短细。
# 枪旗:茶芽未伸展开为枪,已伸展开,变成两片嫩叶为旗;皆取其形似。,幽丛:指茶树。
"银钗女儿相应歌":头戴银钗的少女们歌声相和,
# 相应歌:相互接应地唱山歌。,银钗:银头钗。
"筐中摘得谁最多":相互询问谁的竹筐中摘的茶叶最多?
"归来清香犹在手":归来时手上还留着茶香,
"高品先将呈太守":精选的上品先拿去进献给太守。
# 高品:品位最高的,即最嫩、最鲜、最好的茶叶。
"竹炉新焙未得尝":新炒的茶用竹炉烘焙好,自己却来不及品尝,
"笼盛贩与湖南商":就用竹笼装着卖给湖南茶商。
"山家不解种禾黍":山里人家不懂种植稻黍,
# 禾黍:指五谷等粮食作物。,山家:指山村的种茶人家。
"衣食年年在春雨":一年的衣食生计,全指望这春雨中的茶芽。
# 春雨:喻指春夭采茶。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1. 分段赏析
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首句以“雷过溪山”点明春茶萌发的时节,春雷破冬,溪水回暖,碧云映天,勾勒出山野温润明媚的背景。“幽丛”写茶丛生长之僻静,“枪旗短”用比喻绘茶芽初绽之态——芽尖如“枪”,嫩叶如“旗”,既突出春茶鲜嫩,又暗含采摘的时令紧迫感。该句的景物描写为下文采茶场景铺垫,“短”字亦暗示茶农需趁新芽初展时抢收。“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摘得谁最多?”一句中“银钗女儿”以饰物代指采茶少女,画面鲜活;“相应歌”写她们歌声相和,洋溢着劳作的欢快。“谁最多”的设问,既表现少女们竞赛采摘的活泼情态,也侧面说明采茶是山家重要的生计活动。该句口语化的问答,让场景充满生活气息,与自然景物形成“人景交融”的画面。“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中,前半句“清香犹在手”承上句采摘,留有余韵;“高品先呈”则笔锋一转,揭示现实:采得的优质茶叶需优先进献给太守。“先”字暗含无奈——即便茶香萦绕,山家也无权先尝,凸显封建等级下的资源分配不公。“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中,“竹炉新焙”写制茶工艺的精细,“未得尝”却道尽辛酸——自家精心烘焙的新茶,尚未入口便需卖给茶商。“贩与湖南商”说明茶叶作为商品流通,但山家仅获微薄收益,“未得尝”的细节强化了“劳而不获”的悲剧感。“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末句中的“不解种禾黍”非真不懂,而是因土地贫瘠或赋税逼迫,不得不依赖采茶维生。“衣食在春雨”以“春雨”双关自然气候与茶叶生长,既指山家生计全系于春茶采摘,也暗喻其命运如春雨般无常——依赖天时,更受制于社会。“年年”二字道尽世代循环的无奈,以看似平静的陈述,暗含对底层民生的深切同情。
上一篇:明·钱宰《秋江晚渡》
下一篇:明·阮大铖《雷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