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两地望迢迢":两人分隔两地,只能遥遥相望以慰相思,
"清泪临门落布袍":泪水不知不觉滴落在门前的粗布衣袍上。
"杨柳晓烟情绪乱":清晨的杨柳笼罩在薄雾中,心绪愈发纷乱,
"梨花暮雨梦魂销":傍晚的细雨打落梨花,连梦中的魂魄也仿佛消散殆尽。
"云笼楚馆虚金屋":云雾笼罩着楚地的楼阁,华美的金屋却空无一人,
"凤入巫山奏玉箫":凤凰飞入巫山,如同神女在吹奏玉箫。
"明日河桥重回首":明日站在河桥上再次回头远望,
"月明千里故人遥":月光照耀千里,故人却依然遥不可及。
“江南四才子”之一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因牵涉程敏政科场舞弊案而未被录取。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其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融汇南北画风;兼善书法,取法赵孟頫,奇峭俊秀。工诗文,文以六朝为宗;诗初多秾丽,中尚平易,晚则纵放不拘成格。代表作品有画作《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风木图》等。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相思两地望迢迢,清泪临门落布袍”,开篇直抒胸臆,“相思两地望迢迢”将诗人与沈九娘之间遥远的距离具象化,一个“望”字,写出诗人极目远眺、苦苦寻觅爱人身影却不得的神态,尽显思念之切。“清泪临门落布袍”则进一步把无形的相思化为有形的泪水,“临门”点明落泪场景,“落布袍”细节真实可感,仿佛能看到诗人站在门前,泪水簌簌而落,浸湿布袍,直接而深切地袒露内心的哀伤,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读来令人动容。颔联“杨柳晓烟情绪乱,梨花暮雨梦魂销”,诗人巧妙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清晨,杨柳笼罩在薄薄的烟雾之中,朦胧迷离,恰似诗人此刻紊乱的心绪,无法平静;傍晚,梨花遭受暮雨的拍打,娇柔凄美,让诗人在这如诗如画却又清冷的景致中,梦魂消散,哀愁更深。“晓烟”“暮雨”两个时段的典型景致,分别从视觉与感觉上营造出一种凄美、惆怅的氛围,杨柳与梨花的柔美又与诗人内心的柔弱相呼应,将思念之苦借自然之景渲染得淋漓尽致,展现出诗人高超的抒情技巧。颈联“云笼楚馆虚金屋,凤入巫山奏玉箫”,这里运用典故抒情。“云笼楚馆”“虚金屋”化用“金屋藏娇”典故,暗示如今爱人不在身边,即便有华美的居所也是空虚寂寞;“凤入巫山奏玉箫”引用巫山神女与楚王的典故,以凤箫声韵象征昔日的欢情蜜意,如今却只能在想象中回味。诗人借典故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浪漫却又略带伤感的意境,把对沈九娘的思念与往昔的美好回忆交织,拓展诗歌的情感深度,使这份思念更具韵味,同时也展现出诗人丰富的文化底蕴。尾联“明日河桥重回首,月明千里故人遥”,尾联回扣诗题中的“扬州道上”情境,设想明日在河桥之上再次回首遥望的场景。“明日”为虚指,是诗人的期盼也是无奈之举,仿佛想要抓住最后一丝希望再见爱人。“月明千里”描绘出一幅空旷、寂寥的画面,月光洒下,千里银白,衬托出“故人遥”的怅惘,越明亮越显孤独,越辽阔越感分离之苦,以景结情,余味无穷,将全诗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后又缓缓收束,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尽显诗人对沈九娘思念的绵远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