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波双佩寂无踪":清澈水波中,她佩戴双佩的身影已悄然消失不见,
"情爱悠悠怨恨重":我对她的情爱悠长,因她离去而怨恨十分深重。
"残粉黄生银扑面":残留的扑粉已泛黄,银粉曾扑在她面上,
"故衣香寄玉关胸":旧衣服留存香气,曾贴近她如玉的胸脯。
"月明花向灯前落":明月照耀下,花朵在灯前纷纷飘落,
"春尽人从梦里逢":春天已尽,只能在梦里与她相逢。
"再托生来侬未老":若她再次托生,希望那时我还未老,
"好教相见梦姿容":能够见到她梦中那般的容貌姿态。
“江南四才子”之一
唐寅(1470~1523),明代画家。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中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因牵涉程敏政科场舞弊案而未被录取。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其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融汇南北画风;兼善书法,取法赵孟頫,奇峭俊秀。工诗文,文以六朝为宗;诗初多秾丽,中尚平易,晚则纵放不拘成格。代表作品有画作《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风木图》等。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悼亡诗。诗中通过“清波双佩”“残粉黄生”等意象的运用,以含蓄委婉的笔触抒发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作品体现了作者晚年创作中突破传统礼法束缚的艺术追求,通过对物是人非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哀而不伤的抒情氛围,表达了深沉的人生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故衣香寄玉关胸”,巧用玉门关典故。玉门关在古代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常代表遥远的边疆、塞外之地,在诸多诗词中,玉门关承载着征人思乡、戍边之苦等复杂情感,是一个富有特定内涵的地理意象。在本诗中,诗人将“玉关”这一原本的地理意象进行巧妙转化,“玉关胸”并非实指玉门关与胸部的空间关系,而是以玉门关所蕴含的遥远、阻隔等情感特质,来隐喻诗人与已逝的徐素之间犹如相隔玉门关般遥远的距离,这种距离产生的情感阻隔与思念之苦,都凝聚在紧贴胸口的故衣香气之中,使得故衣香这一情感载体承载了更为深沉、遥远的思念,表达出诗人对徐素难以割舍的眷恋和天人永隔的悲戚。直抒胸臆:“情爱悠悠怨恨重”一句运用了直抒胸臆的写作手法。诗人直接道出对逝去的徐素情爱深长,而她的离世又让自己怨恨深重。“悠悠”强调情爱的绵长,“重”字突出怨恨之强烈,毫无掩饰地将内心对徐素复杂而深厚的情感直接表达出来,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诗人因徐素之死而产生的悲痛与不舍。
3. 分段赏析
首联:“清波双佩寂无踪,情爱悠悠怨恨重”,开篇点明徐素已离世,她如带着玉佩消失在清波中的人,不见踪迹,而诗人对她的情爱绵长,因她的离去而怨恨深重,奠定了全诗哀伤的基调。颔联:“残粉黄生银扑面,故衣香寄玉关胸”,细致描写徐素留下的扑粉已泛黄,衣服还留存着香气,诗人借此表达睹物思人的情感,展现出对她深深的眷恋。颈联:“月明花向灯前落,春尽人从梦里逢”,通过“月明花落”营造出凄清的氛围,而春天过去只能在梦中与徐素相逢,进一步强化了思念与哀伤,突出阴阳两隔的无奈。尾联:“再托生来侬未老,好教相见梦姿容”,诗人期望徐素若能再托生,自己还未老去,就能见到她梦中的模样,直接抒发对重逢的渴望,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
上一篇:明·唐寅《题张梦晋半身美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