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qiū

朝代:明作者:文徵明浏览量:2
jiāng
chéng
qiū
jìng
kān
lián
cuì
liǔ
míng
tiáo
suǒ
duàn
yān
nán
guó
xīn
liáng
bái
zhù
西
luò
hóng
lián
měi
rén
kōng
chóu
huá
diāo
líng
dài
nián
lán
tiān
chàng
wàng
yáng
duō
zài
xiǎo
lóu
qián

译文

江城的秋天景色明净,十分惹人爱怜,翠绿的柳树间,鸣蜩在似断非断的烟霭中啼叫。南国迎来新凉,人们唱着《白苧》之歌,西湖的夜里,雨点打落在红莲上。美人寂寞,徒然在暮色中忧愁,头发已经凋零,等不到岁月更替。不要去倚靠栏杆徒增怅惘遥望,夕阳大多照在小楼前面。

逐句剖析

"江城秋色净堪怜":江城的秋天景色明净,十分惹人爱怜,

"翠柳鸣蜩锁断烟":翠绿的柳树间,鸣蜩在似断非断的烟霭中啼叫。

"南国新凉歌《白苎》":南国迎来新凉,人们唱着《白苧》之歌,

"西湖夜雨落红莲":西湖的夜里,雨点打落在红莲上。

"美人寂寞空愁暮":美人寂寞,徒然在暮色中忧愁,

"华发彫零不待年":头发已经凋零,等不到岁月更替。

# 彫:一作凋。

"莫去倚阑添怅望":不要去倚靠栏杆徒增怅惘遥望,

"夕阳多在小楼前":夕阳大多照在小楼前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新秋》是明代文徵明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描绘江城新秋景色,上半部分写江城秋景,翠柳鸣蜩、南国新凉、西湖夜雨,营造出清幽氛围;下半部分抒情,写美人寂寞、华发凋零,表达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慨。全诗将秋景与情思融合,体现出明代律诗的艺术特色,展现了文人对季节变换和人生境遇的细腻感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江城秋色净堪怜,翠柳鸣蜩锁断烟”,点明新秋时节,江城秋色明净惹人爱怜,翠绿柳树间蝉鸣,似被断烟笼罩。“净”“锁”等字炼字精巧,勾勒出静谧略带凄清的秋景。颔联“南国新凉歌《白苎》,西湖夜雨落红莲”,从地域上拓展,写南国新凉人们唱着《白苧》,西湖夜雨打落红莲,一乐景一哀景,对比中增添秋意的怅惘。颈联“美人寂寞空愁暮,华发彫零不待年”,由景及人,美人在暮色中寂寞忧愁,感慨自己头发凋零不再等待岁月,直接抒发时光易逝、人生迟暮之悲。尾联“莫去倚阑添怅望,夕阳多在小楼前”,劝人莫倚栏杆怅望,因夕阳常在小楼前,以景结情,将愁绪蕴含于夕阳残景中,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乔世宁《入塞》

下一篇:明·聂镛《前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