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èr
shǒu
èr

朝代:明作者:文徵明浏览量:3
lín
huā
luò
jìn
xiāo
rán
jiù
shū
bìng
juān
wǎn
zhuǎn
xián
chóu
màn
cǎo
cuō
tuó
chūn
shì
dào
juān
yíng
kōng
shū
yóu
kùn
tíng
qīng
yīn
shù
yuán
guài
kòu
mén
dōu
yìng
běi
chuāng
shì
zhèng
gāo
mián

译文

林中的花朵已经全部凋谢,我心中满是寂寥,就连过去喜欢的书籍,也因生病而搁置一旁。那萦绕心头的闲愁,如同肆意蔓延的蔓草般难以排遣,在这暮春时节,听着杜鹃的啼叫,感慨春天即将逝去。天空中弥漫着柔和的气息,游丝在微风中显得困倦无力,正午时分,碧绿的树木投下圆润的树荫。怪不得有人敲门我都没有回应,我正在北窗下闲适地安睡,享受这难得的宁静。

逐句剖析

"林花落尽意萧然":林中的花朵已经全部凋谢,我心中满是寂寥,

"旧喜图书病亦捐":就连过去喜欢的书籍,也因生病而搁置一旁。

"宛转闲愁如蔓草":那萦绕心头的闲愁,如同肆意蔓延的蔓草般难以排遣,

"蹉跎春事到啼鹃":在这暮春时节,听着杜鹃的啼叫,感慨春天即将逝去。

"萦空淑气游丝困":天空中弥漫着柔和的气息,游丝在微风中显得困倦无力,

"停午清阴碧树圆":正午时分,碧绿的树木投下圆润的树荫。

"怪底叩门都不应":怪不得有人敲门我都没有回应,

"北窗无事正高眠":我正在北窗下闲适地安睡,享受这难得的宁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暮春二首》是明代文徵明的七言律诗。此诗围绕暮春时节展开,描绘暮春景象与个人心境。首句“林花落尽意萧然”,点明暮春花落的萧索之景,引出诗人落寞情绪。“旧喜图书病亦捐”借对书籍态度转变,暗示身体不佳影响生活趣味。“宛转闲愁如蔓草”以蔓草喻愁,生动展现愁绪缠绕。“蹉跎春事到啼鹃”,借杜鹃啼叫,感慨春天流逝。“萦空淑气游丝困,停午清阴碧树圆”描绘暮春的朦胧与树阴之美。尾句“怪底叩门都不应,北窗无事正高眠”,以闲适高卧,体现对尘世纷扰的超脱。全诗将暮春之景与个人情思巧妙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林花落尽意萧然”,诗人以简洁而凝练的笔触,勾勒出暮春时节林花凋零殆尽的萧索画面。繁花不再,只留下一片衰败与寂静,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如实描绘,更映射出诗人内心深处的落寞与怅惘,奠定了全诗略带忧伤的基调。紧接着“旧喜图书病亦捐”,诗人往昔喜爱读书,如今却因身体抱恙,连曾经钟爱的书籍都无心顾及。通过这一生活细节的变化,侧面烘托出疾病对诗人身心的影响,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他在暮春时节身体不适、情绪低落的状态。颔联“宛转闲愁如蔓草,蹉跎春事到啼鹃”两句,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将心中萦绕的闲愁比作肆意蔓延的蔓草,形象地展现出愁绪的连绵不绝、难以排解。而“蹉跎春事到啼鹃”,则借杜鹃啼鸣这一暮春典型意象,感慨春天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自己仿佛虚度了春光,进一步强化了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感。颈联“萦空淑气游丝困,停午清阴碧树圆”,笔锋一转,描绘出暮春时节别样的景致。空中弥漫着柔和的气息,游丝在微风中困倦地飘荡,正午时分,碧绿的树木投下圆润的清阴。这两句诗,一“困”一“圆”,动静结合,将暮春的朦胧与静谧、树木的葱郁与生机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前文的愁绪,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与细腻描绘。尾联“怪底叩门都不应,北窗无事正高眠”,诗人以一种超脱的姿态收尾。面对外界的叩门声充耳不闻,在北窗之下悠然高卧,享受这份宁静与闲适。这一画面既体现出诗人对尘世纷扰的疏离,也传达出他在暮春时节,于落寞、惆怅中寻得的一份内心的宁静与自在,使全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意蕴更加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皇甫汸《二月十五夜子浚兄灯宴再赋》

下一篇:明·高启《姑苏杂咏 短簿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