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ōng
zhōng

朝代:唐作者:李昂浏览量:1
niǎn
shēng
qiū
cǎo
shàng
lín
huā
shí
píng
gāo
xiàn
shì
chén
zhī
tài
jiǔ
nián
xùn
zhèng
zhù
bài
hòu
chóu
shì
liáng
zhuān
shàng
dēng
lín
yóu
xìng
wèi
cháng
wéi
huò
chēng
zuǒ
yòu
gǎn
jìn
wèn
yīn
shī

译文

宫中辇道旁秋草丛生,上林苑的鲜花压满枝头。登高生出的无限悲苦和感慨之意,这恐怕连我的侍臣也不知道。太和九年,李训、郑注谋诛宦官失败后,宦官仇士良更加专横放纵。皇帝外出巡游时,从未感到快乐,有时瞪着眼睛自言自语。侍从们不敢上前询问,于是皇帝写下了这首诗。

逐句剖析

"辇路生秋草":宫中辇道旁秋草丛生,

# 秋:一作春。,辇路:指皇帝马车所行的道路,即皇宫内的道路。辇:皇帝的马车。

"上林花发时":上林苑的鲜花压满枝头。

# 发时:一作满枝。,上林:即上林苑,也指皇宫园林。详见《城东早春》注。

"凭高何限意":登高生出的无限悲苦和感慨之意,

# 何限:无限。,凭:倚,这里指临高眺望。

"无复侍臣知":这恐怕连我的侍臣也不知道。

"太和九年李训、郑注败后":太和九年,李训、郑注谋诛宦官失败后,

"仇士良愈专恣":宦官仇士良更加专横放纵。

"上登临游幸":皇帝外出巡游时,

"未尝为乐":从未感到快乐,

"或瞠目独语":有时瞪着眼睛自言自语。

"左右莫敢进问":侍从们不敢上前询问,

"因赋此诗":于是皇帝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宫中题》是唐文宗李昂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描写辇道秋草丛生与上林繁花满枝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甘露之变后宫廷的异常状态;后两句直抒胸臆,道出诗人登高远望时无人理解的苦闷心境。全诗以简练的笔触,由景入情,在展现宫廷特有风貌的同时,展现了被宦官软禁的帝王那份难以言说的孤寂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宫中题》是唐文宗李昂在“甘露之变”后所作。当时,朝廷大权彻底落入宦官之手,诗人亦遭软禁,内心忧愤难平。他目睹深宫秋景,感怀身世,触景生情,遂写下此诗,以寄寓孤寂怅惘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宫廷诗。诗中描写了冷清的宫道与繁花满枝的园林,通过对比景象,流露出诗人被宦官软禁时的孤寂与无奈,展现了失去权柄的帝王无人可信的苦闷心境。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全诗表面写“秋草”“花枝”等宫中景物,实则通过“辇路荒芜”“侍臣不知”等细节,委婉表达诗人失去实权、身陷囹圄的傀儡境遇。对比:“辇路生秋草”与“上林花满枝”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无人问津的荒芜宫道,一边是依旧绚烂的皇家园林,通过景物反差凸显诗人被软禁前后的境遇变化。以乐景衬哀情:上林苑“花满枝”的盎然春意与诗人“凭高何限意”的苦闷心境形成强烈反差,用繁华春景反衬出被囚禁君王的深切悲哀。直抒胸臆:“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直接抒发诗人登高时的无限怅惘,表明身边已无知心侍臣的孤独处境,赤裸展现作为傀儡皇帝的痛苦心境。

3. 分段赏析

“辇路生秋草”:此句以辇道秋草起笔,表面写宫道荒芜之景,实则暗喻皇权旁落。这秋草平凡不起眼,无人问津,秋风过处便随风倒伏,全无坚定自主之力,恰似诗人如傀儡般任人摆布的处境。“生”字下得极妙,既写出秋草自然生长的状态,又暗示甘露之变后无人打理宫务的窘境,更折射出唐王室衰颓的现实。“上林花发时”:此句描绘上林苑繁花似锦的景象,与首句形成强烈反差。“花发时”三字极写春意盎然,这御花园的美丽恰似唐王朝表面尚存的繁华,却反衬出诗人久未游幸的孤寂。诗人不贪图这将要凋零的美丽,其心中所系乃是重掌实权的理想,乐景写哀,倍增其哀。“凭高何限意”:此句直抒胸臆,“凭高”二字既实写登高之举,又暗含诗人居高临下的帝王视角。“何限意”三字凝练道尽胸中无限愁绪,既有对宦官专权的愤懑,又有对振兴王朝这一“空想”的执着,更包含无力回天的苦闷,展现了一个空想家式的贵族骨气。“无复侍臣知”:此句道尽帝王孤独,“无复”二字力重千钧,既写实宦官当道后侍臣的疏远,更深层透露出诗人对朝中已无知心人的绝望。本该是最亲近的侍臣竟不解君心,其苦闷可想而知。在这宫廷斗争的漩涡中,一个深陷危机却仍怀抱理想的帝王形象跃然纸上。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由景入情的诗作,其立意自有高明之处。文字紧扣宫廷特色,“上林苑”、“辇道”、“侍臣”皆宫闱独有。题为“宫中”,亦是宫中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含情无限,写尽囚拘苦情。

明叶羲昂《唐诗直解》

# “辇路生秋草”,“秋”字内寓无限感慨。秋非生草之时,而又在御辇经行之处,可怪也。“上林花满枝”此不是写眼中所见,是意中所想。上以“草”起,此以“花”承,妙极。夫诗既有法,不可不细细讨其消息。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子兰《夜直》

下一篇:唐·李存勖《歌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