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lóng
shān

朝代:明作者:戴良浏览量:3
wén
lóng
shí
míng
jīn
lóng
shān
fàn
jiāng
xún
jìn
zhōu
yáo
shù
liè
cǎi
yán
xuàn
xuàn
zhuó
gān
chuā
jiàn
zhēng
fēng
gāo
chū
yún
fēi
chù
hǎo
shān
shū
wèi
yóu
duō
xún
yōu
suī
xíng
ài
jìng
néng
shù
píng
wài
zōng
shào
chén
zhōng
chóng
kuàng
yún
gāo
dēng
lín
dāng
tiào
wàng
shǔ
qiū
tóng
shū
hán
xìng
zhú
jīng
zhù
cāng
cāng
míng
yǎo
yǎo
wǎn
zhōng
dān
wán
yōu
shì
xián
wèi
xiè
lín
xià
rén
xíng
dāng
chóng
yóu

译文

从前听说过龙石的名气,如今寻访龙山的道路。乘船沿着近处的沙洲前行,登上陆地便进入远处的树林。排列整齐的彩色岩石分明清晰,像被甘甜的露水洗涤过一样晶莹。忽然看见预兆下雨的山峰,高耸在云雾飘飞之处。如此美好的山峦尚未细细游历,游子已经感受到很多乐趣。想要前去寻找幽静之处,却因为喜爱眼前的景致而不忍离开。希望能凭借这超脱世俗的踪迹,稍稍平息尘世中的思虑。佛寺既高大宽敞,云雾中的楼阁又高高地占据着有利地势。在雨后登上高处,眺望时正逢秋日落暮时分。心境如同稀疏树木般带着寒意,兴致随着受惊的乌鸦一同飞举。深青色的暮色渐渐升起,悠远的晚钟声传来。沉醉在这景色幽静的美好地方,只嫌被俗事牵绊而踪迹匆忙。向山林中的居人辞别,我必将再来此游历栖居。

逐句剖析

"昔闻龙石名":从前听说过龙石的名气,

"今觅龙山路":如今寻访龙山的道路。

"泛江循近洲":乘船沿着近处的沙洲前行,

"即陆入遥树":登上陆地便进入远处的树林。

"离离列彩岩":排列整齐的彩色岩石分明清晰,

"泫泫濯甘露":像被甘甜的露水洗涤过一样晶莹。

"欻见雨征峰":忽然看见预兆下雨的山峰,

# 欻:一作倏。

"高出云飞处":高耸在云雾飘飞之处。

"好山殊未历":如此美好的山峦尚未细细游历,

"游子已多趣":游子已经感受到很多乐趣。

"寻幽虽欲行":想要前去寻找幽静之处,

"爱境不能去":却因为喜爱眼前的景致而不忍离开。

"庶凭物外踪":希望能凭借这超脱世俗的踪迹,

"稍息尘中虑":稍稍平息尘世中的思虑。

"佛庐既崇旷":佛寺既高大宽敞,

"云阁复高据":云雾中的楼阁又高高地占据着有利地势。

"登临当雨余":在雨后登上高处,

"眺望属秋暮":眺望时正逢秋日落暮时分。

"意同疏木寒":心境如同稀疏树木般带着寒意,

"兴逐惊乌翥":兴致随着受惊的乌鸦一同飞举。

"苍苍暝色起":深青色的暮色渐渐升起,

"杳杳晚钟度":悠远的晚钟声传来。

"耽玩乐地幽":沉醉在这景色幽静的美好地方,

"趋事嫌迹遽":只嫌被俗事牵绊而踪迹匆忙。

"为谢林下人":向山林中的居人辞别,

"行当重游寓":我必将再来此游历栖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龙山》是元末明初戴良所作的一篇五言古诗。诗中先写听闻龙石之名后前往龙山路寻访,记述了泛江、登岸、穿行树林的行程;接着描绘了彩色岩石、带露岩壁、高耸的雨徵峰等沿途景致,抒发了游子初见美景的乐趣与留恋;再写希望借这超脱尘世的踪迹平息俗虑,展现了所见佛庐、云阁的宏伟,以及雨后秋暮登临的所见所感,既有秋景的清寒,又有兴致的飞扬;随后描写傍晚暮色与晚钟,表达了对幽静乐土的沉醉和对俗事匆忙的嫌弃,末句以向林中居者告别并承诺重游作结,寄寓着对自然景致的深切喜爱与对尘世纷扰的暂忘。此诗语言生动,善用叠词描绘景物,情景交融,将寻访的过程、所见的景致与内心的情感紧密结合,含意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昔闻龙石名,今觅龙山路”,开篇点明寻访的缘由与行动。“昔闻”表明“龙石”之名早有耳闻,暗含向往之情;“今觅”则写出当下付诸行动,前往龙山路探寻的过程。这两句以时间上的“昔”与“今”呼应,从听闻过渡到实地寻访,自然引出下文的游览所见,奠定了全诗探访寻幽的基调。“泛江循近洲,即陆入遥树”,续写寻访途中的行程。“泛江”写出乘船而行的状态,“循近洲”表明沿着近处的洲渚前行;“即陆”是登上陆地,“入遥树”则描绘走进远处树林的情景。此句通过“泛江”与“即陆”的动作变化,展现了行程的转换,“近洲”与“遥树”的对比,也让路途的景象更显层次。“离离列䌽岩,泫泫濯甘露”,聚焦沿途所见的景物。“离离”形容色彩鲜明,“列䌽岩”写出彩色的岩石排列分布的样子;“泫泫”描绘水珠欲滴的状态,“濯甘露”则似写岩石上的水珠如同被甘露洗涤过一般。这两句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岩石与水珠,展现出自然景物的清丽之美。“歘见雨徵峰,高出云飞处”,写忽然见到的山峰景象。“歘见”有突然出现之意,突出山峰映入眼帘时的意外之感;“雨徵峰”点明山峰的名称,“高出云飞处”则描绘其高耸入云、超出飞云的态势。此句以“高出云飞处”的夸张手法,凸显山峰的雄伟高峻,与前文的清丽岩石形成景致上的变化。“好山殊未历,游子已多趣”,由景转向人的感受。“好山殊未历”表明美好的山峦尚未完全游历,“游子已多趣”则写出即便如此,游子已从中获得诸多乐趣。这句直接抒发了游览过程中的愉悦之情,将景物的美好与游者的兴致相联系,体现出对自然景致的喜爱。“寻幽虽欲行,爱境不能去”,进一步展现游者对景致的留恋。“寻幽虽欲行”写出本想继续探寻幽静之处的想法,“爱境不能去”则因喜爱当前的境界而难以离去。这两句通过“欲行”与“不能去”的矛盾,细腻地刻画了游者内心的纠结,强化了对眼前景致的眷恋之情。“庶凭物外踪,稍息尘中虑”,表达游览的深层期望。“庶凭物外踪”意为希望借助这超脱尘世的踪迹,“稍息尘中虑”则是想暂时平息尘世中的思虑。此句将游览的行为与内心的诉求相结合,从单纯的赏景升华为对心灵休憩的追求。“佛庐既崇旷,云阁复高据”,描写途中所见的建筑。“佛庐既崇旷”写出佛舍高大宽敞的特点,“云阁复高据”则描绘云阁高高占据某处的态势。这两句以“崇旷”“高据”等词语,展现了建筑的宏伟与所处位置的高远,为自然景致增添了人文元素,让所见之景更显丰富。“登临当雨余,眺望属秋暮”,点明登临的时间与环境。“登临当雨余”表明是在雨后登上高处,“眺望属秋暮”则写出眺望之时正值秋日傍晚。此句交代了具体的登临情境,雨后的清新与秋暮的萧瑟相互交织,为下文的情感抒发营造了特定的氛围。“意同疏木寒,兴逐惊乌翥”,写登临后的心境与兴致。“意同疏木寒”将内心的意绪比作稀疏树木的清寒,暗含一丝萧瑟之感;“兴逐惊乌翥”则写出兴致随着受惊飞起的乌鸦一同高扬。这两句以比喻手法,将抽象的心境与兴致具象化,展现出情感的复杂变化,既有秋暮的清寒,又有兴致的飞扬。“苍苍暝色起,杳杳晚钟度”,描写傍晚时分的景象与声响。“苍苍暝色起”写出深青色的暮色渐渐升起,“杳杳晚钟度”则描绘悠远的晚钟声传来。此句以“苍苍”“杳杳”的叠词,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营造出傍晚时分宁静而悠远的氛围,让登临所见的晚景更显深邃。“耽玩乐地幽,趋事嫌迹遽”,抒发对游乐与俗事的不同态度。“耽玩乐地幽”写出沉醉于这幽静的游乐之地,“趋事嫌迹遽”则嫌弃为俗事奔走时踪迹匆忙。这两句通过对比,鲜明地表达了对幽静乐土的喜爱和对尘世俗事的厌倦,强化了前文“稍息尘中虑”的诉求。“为谢林下人,行当重游寓”,以告别与承诺作结。“为谢林下人”是向山林中的居者告别,“行当重游寓”则表明不久后将会再来游历居住。此句既体现了此次游览的结束,又以“重游寓”的承诺,表达了对这片景致的深切喜爱与不舍,让全诗的情感在留恋中收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唐寅《无题》

下一篇:明·王守仁《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