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shì

朝代:明作者:谢榛浏览量:3
róng
gòng
jìng
biān
shēng
kàng
shū
shuí
dāng
qíng
yān
qiū
céng
zhàn
hàn
jiā
jīn
gèng
duō
bīng
chūn
chéng
hòu
hán
zhòng
shǔ
jiǎo
fēng
qián
yuàn
wèi
píng
zhí
běi
yān
chén
shí
yuān
fēi
yíng

译文

大家都希望通过和戎来平息边疆的战争之声,谁能真正了解敌方的情况而上奏朝廷。燕地去年秋天经历了多次战争,如今汉家的兵力比以往更多。春天的城市在雨后,寒冷的感觉更加浓重,清晨的号角声在风中飘荡,哀怨未平。极目远眺北方边疆,那里烟尘弥漫,乌鸢飞入亚夫的军营。

逐句剖析

"和戎共拟静边声":大家都希望通过和戎来平息边疆的战争之声,

"抗疏谁当悉虏情":谁能真正了解敌方的情况而上奏朝廷。

"燕地去秋曾几战":燕地去年秋天经历了多次战争,

"汉家今日更多兵":如今汉家的兵力比以往更多。

"春城雨后寒逾重":春天的城市在雨后,寒冷的感觉更加浓重,

"曙角风前怨未平":清晨的号角声在风中飘荡,哀怨未平。

"直北烟尘时极目":极目远眺北方边疆,那里烟尘弥漫,

"乌鸢飞入亚夫营":乌鸢飞入亚夫的军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日即事》是明代诗人谢榛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反映了明朝边塞的战事情况以及诗人对战争的忧虑。首联指出朝廷有与外族和谈以平息边境战事的意向,但面临无人能深入了解敌人情况的困境。颔联通过对比燕地去秋的战事和当下明朝军队数量的增加,暗示了战争的持续和军事形势的紧张。颈联描绘了春城雨后寒冷加重、号角声中怨恨未平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哀怨的氛围,烘托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尾联写诗人时常极目远望北方战火之地,看到乌鸢飞进军营,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荒凉。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边塞战事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

谢榛(1495~1575),明代文学家。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临清(今属山东)人。早年苦学诗,西游彰德受到赵康王礼遇。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谢榛与李攀龙、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结诗社,并称“后七子”。其倡导取法盛唐,为诗以律绝见长。后遭王攀龙排斥,客游于秦、晋藩王间,颇受尊崇。他一生未仕,力主诗摹盛唐,诗风婉然唐音。著有《四溟山人集》《四溟诗话》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和戎共拟静边声,抗疏谁当悉虏情”,开篇点明朝廷的意向,“和戎共拟静边声”表明朝廷打算通过与外族和谈来平息边境的战事,“共拟”体现出这是一种集体的决策。“抗疏谁当悉虏情”则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有谁能够上书朝廷,详细了解敌人的情况。这一问揭示了在和谈背后,对敌人情况了解不足的隐患。颔联“燕地去秋曾几战,汉家今日更多兵”,通过具体的地域“燕地”和时间的对比,“去秋曾几战”说明去年秋天燕地就发生了多次战争,显示出战争的频繁。“汉家今日更多兵”中的“汉家”代指明朝,指出如今明朝的军队数量更多了。这一对比暗示了战争的持续和军事形势的紧张,军队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战争的规模在扩大或者防御的加强。颈联“春城雨后寒逾重,曙角风前怨未平”,描绘了春城的景象,“春城雨后寒逾重”,春天本应是温暖的,但雨后却更加寒冷,这种寒冷不仅是自然气候的体现,更象征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灵上的寒意。“曙角风前怨未平”,黎明时分的号角声在风中响起,“怨未平”将号角声赋予了人的情感,仿佛是战士们的怨恨还没有平息,进一步烘托出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对战争的厌倦。尾联“直北烟尘时极目,乌鸢飞入亚夫营”,这两句诗中“直北烟尘时极目”,诗人时常向北方遥望,看到那战火纷飞的烟尘之地,“直北”通常代表着北方边境,是战争发生的地方。“乌鸢飞入亚夫营”,乌鸦和老鹰是食腐的鸟类,它们飞进军营,暗示了军营中有死亡和荒凉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荒凉,表达了诗人对边塞战事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杨慎《妙湛寺》

下一篇:明·袁中道《晨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