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戎共拟静边声":大家都希望通过和戎来平息边疆的战争之声,
"抗疏谁当悉虏情":谁能真正了解敌方的情况而上奏朝廷。
"燕地去秋曾几战":燕地去年秋天经历了多次战争,
"汉家今日更多兵":如今汉家的兵力比以往更多。
"春城雨后寒逾重":春天的城市在雨后,寒冷的感觉更加浓重,
"曙角风前怨未平":清晨的号角声在风中飘荡,哀怨未平。
"直北烟尘时极目":极目远眺北方边疆,那里烟尘弥漫,
"乌鸢飞入亚夫营":乌鸢飞入亚夫的军营。
明代文学家
谢榛(1495~1575),明代文学家。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临清(今属山东)人。早年苦学诗,西游彰德受到赵康王礼遇。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谢榛与李攀龙、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结诗社,并称“后七子”。其倡导取法盛唐,为诗以律绝见长。后遭王攀龙排斥,客游于秦、晋藩王间,颇受尊崇。他一生未仕,力主诗摹盛唐,诗风婉然唐音。著有《四溟山人集》《四溟诗话》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和戎共拟静边声,抗疏谁当悉虏情”,开篇点明朝廷的意向,“和戎共拟静边声”表明朝廷打算通过与外族和谈来平息边境的战事,“共拟”体现出这是一种集体的决策。“抗疏谁当悉虏情”则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有谁能够上书朝廷,详细了解敌人的情况。这一问揭示了在和谈背后,对敌人情况了解不足的隐患。颔联“燕地去秋曾几战,汉家今日更多兵”,通过具体的地域“燕地”和时间的对比,“去秋曾几战”说明去年秋天燕地就发生了多次战争,显示出战争的频繁。“汉家今日更多兵”中的“汉家”代指明朝,指出如今明朝的军队数量更多了。这一对比暗示了战争的持续和军事形势的紧张,军队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战争的规模在扩大或者防御的加强。颈联“春城雨后寒逾重,曙角风前怨未平”,描绘了春城的景象,“春城雨后寒逾重”,春天本应是温暖的,但雨后却更加寒冷,这种寒冷不仅是自然气候的体现,更象征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灵上的寒意。“曙角风前怨未平”,黎明时分的号角声在风中响起,“怨未平”将号角声赋予了人的情感,仿佛是战士们的怨恨还没有平息,进一步烘托出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对战争的厌倦。尾联“直北烟尘时极目,乌鸢飞入亚夫营”,这两句诗中“直北烟尘时极目”,诗人时常向北方遥望,看到那战火纷飞的烟尘之地,“直北”通常代表着北方边境,是战争发生的地方。“乌鸢飞入亚夫营”,乌鸦和老鹰是食腐的鸟类,它们飞进军营,暗示了军营中有死亡和荒凉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荒凉,表达了诗人对边塞战事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