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遥分第二泉":有位友人特意从远方捎来天下第二的惠山泉水,
"分明身在慧山前":捧在手中仿佛已置身于惠山泉畔的葱茏之间。
"两年不挹松风面":两年来未曾亲近过带着松风气息的山泉,
"百里初回雪夜船":如今在这雪夜,它随着行船历经百里终于送到我面前。
"青箬小壶冰共裹":装水的青箬小壶裹着冰块一同送来,
"寒灯新茗月同煎":寒夜里点起灯,新茶就着月色一同烹煎。
"洛阳空说曾驰传":纵使当年洛阳纸贵、驿马飞驰传送名物,
"未必缄来味尚全":恐怕也未必能让送来的泉水滋味完好如初。
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茶文化的山水赠答诗,描绘了冬夜友人郑太吉冒雪乘船、跋涉百里赠送惠山泉水的情谊以及雪夜归舟、围炉煎茗的清寂意境,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所赠清泉的珍视与对茶道雅趣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对友人情谊的感激,以及对远离尘嚣、坚守雅致生活旨趣的精神追求。
2. 写作手法
用典:“洛阳空说曾驰传”一句化用了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典故。是说唐玄宗为博杨贵妃欢心,命人从岭南快马加鞭运送新鲜荔枝的史实。文徵明在《雪夜郑太吉送慧山泉》中化用此典,借古喻今,以荔枝辗转难存的典故反衬惠山泉水虽经千里相送仍显珍贵的深意。
3. 分段赏析
首联“有客遥分第二泉,分明身在慧山前”这一联从友人赠送泉水的场景写起,点出了诗的题目。“有客遥分第二泉”是说朋友郑太吉从远方带来了被称为“天下第二”的惠山泉水,“遥分”一词不仅体现出距离很远,还暗含着深厚的情谊;“分明身在慧山前”则接着写诗人的心理感受,当他手捧泉水时,恍惚间好像自己就站在惠山泉旁边,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朋友送来的泉水和惠山泉的意境联系起来,让泉水显得更加珍贵,也营造出浓浓的诗意。颔联“两年不挹松风面,百里初回雪夜船”这一联转而抒发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感慨。“两年不挹松风面”中,“挹”是舀取的意思,“松风”在这里代表惠山泉附近的松林和清泉,这句话说的是诗人因为一些原因很久没去惠山了,没法感受那里泉水和松风的清雅;“百里初回雪夜船”则描述了当下的情况——诗人冒着雪乘船走了一百多里路,刚刚回到城里。“雪夜船”既和诗题里的“雪夜”相呼应,又用寒冷的环境反衬出诗人对泉水的珍视,以及在回来的路上对朋友所赠泉水的期盼。颈联“青箬小壶冰共裹,寒灯新茗月同煎”这一联着重描写收到泉水后煮茶的细节,展现出文人的雅致情趣。“青箬小壶冰共裹”描写泉水被装在青竹做的小壶里,还裹着冰,既写出了冬天的寒冷,又暗示了要这样保存泉水才能保持新鲜;“寒灯新茗月同煎”则描绘出诗人在寒冷的夜里,就着灯光,和明月一起用新茶与这泉水煮茶的画面,“月同煎”用拟人的手法让月光仿佛也在陪伴,营造出一种清幽又有诗意的氛围,把平常的喝茶变成了一件高雅的事。尾联“洛阳空说曾驰传,未必缄来味尚全”这一联以议论收尾,让诗的意境更加深刻。“洛阳空说曾驰传”借用了一个典故——唐朝时,为了让杨贵妃能吃到新鲜荔枝,派人快马从岭南运送,这里是说历史上为了珍贵的东西来回传送;“未必缄来味尚全”则转折说明,就算这样用心地传送,也不一定能完全保留住东西原来的味道。这一联表面上说的是荔枝,实际上是在暗指惠山泉水的珍贵:就算朋友郑太吉特意送来,诗人还是担心路途太远会影响泉水的清冽,这也进一步突出了惠山泉的独特和难得,还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极致追求。
上一篇:明·郑希良《挽歌》
下一篇:明·李贽《入山得焦弱侯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