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丛篁湿":两岸的竹林被夜雨打湿,
"一夕波浪生":一夜之间,江面上波浪翻涌。
"孤灯蓬底宿":我在船篷底伴着孤灯住宿,
"江雨蓬背鸣":江雨在篷背上咚咚作响。
"南来北往客":南来北往的过客啊,
"同听不同情":同样听着雨声,却各有不同的心情。
明代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鼻祖
薛瑄(1389?~1464),明代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鼻祖。字德温,号敬轩,谥文清,山西河津人。永乐进士,曾任山东提学佥事、大理寺丞等职,官至礼部右侍郎。薛瑄学宗程朱,与其弟子形成的河东学派,为北方程朱理学大宗。其修己教人,以复性为旨,主张向外求知,笃实践履。薛瑄的诗风近乎唐人,五言古诗风格近似王维、韦应物;七言古诗雄奇,颇似李、杜。代表作品有《读书录》《读书续录》《敬轩文集》。
1. 分段赏析
“两岸丛篁湿,一夕波浪生”两句是对潇湘雨夜全景的勾勒。首句以“湿”字统领,既写两岸竹林被夜雨浸透的形态,亦暗染环境的冷寂氛围;次句“一夕波浪生”紧扣“夜雨”,点明雨势急促催动江面波澜,“生”字赋予自然以动态感,在静谧的夜雨中注入一丝动荡,为全诗奠定苍茫基调。两句从视觉与触觉角度切入,寥寥十字便将潇湘两岸雨夜的苍茫与湿润和盘托出。“孤灯蓬底宿,江雨蓬背鸣”两句是对诗人自身处境的细节刻画。“孤灯”与“蓬底宿”形成鲜明对照,一盏孤灯照亮狭小的蓬底空间,凸显独宿之孤寂;“江雨蓬背鸣”以听觉写雨势,雨水击打篷背的声响清晰可闻,以声衬寂,更显夜的幽深与内心的空寂。“孤”字直抒胸臆,“鸣”字化动为静,二者结合将诗人漂泊途中的孤独感与环境的凄清巧妙融合。“南来北往客,同听不同情”两句由个人体验升华为对众生的观照。“南来北往客”泛指奔波于途的游子,既呼应前句“蓬底宿”的漂泊状态,又将个体扩展至群体;“同听不同情”则精妙点题——同样的江雨之声,不同境遇的人听来却各有愁肠:或忧仕途失意,或叹乡关遥远。“同”与“不同”形成辩证张力,既写出自然声响的客观性,又揭示人类情感的主观性,于平淡叙事中蕴含对人生百态的深沉慨叹,使全诗从单纯的羁旅抒怀升华为对世情的哲思,余韵悠长。
上一篇:明·高启《穆陵行》
下一篇:明·阮自华《宴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