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枕三旬不整冠":我卧病在床三十天,连帽子都没心思整理,
"梦魂时复对金銮":睡梦中还常常回到朝堂,面对金銮殿。
"忽闻盛事披衣坐":忽然听闻一件大好事,急忙披衣起身端坐,
"今日朝廷立谏官":原来是今日朝廷设立了谏官。
明代学者、文学家、思想家
方孝孺(1357~1402),明代学者、文学家、思想家。字希直,又字希古,人称正学先生,宁海(今属浙江)人。建文帝召为侍讲学士,任《太祖实录》总裁。燕王朱棣起兵入京师后,他不肯为成祖起草登基诏书,慷慨就义。其学术醇正,文章纵横豪放,词锋锐厉,长于议论、叙事,风格介于苏轼、陈亮之间。主要作品有《蚊对》《指喻》《越巫》等。著有《逊志斋集》。
1. 分段赏析
“伏枕三旬不整冠,梦魂时复对金銮”:“伏枕三旬不整冠”,诗人直言自己卧病在床长达三十天,甚至连帽子都无暇整理。这一描写,一方面呈现出诗人身体抱恙、精神慵懒的状态;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在病中对日常仪表的忽视,突出病情对其生活的影响。“梦魂时复对金銮”,则是说即便在病中,诗人的梦魂还时常回到朝廷之上,面对金銮殿。“时复”强调了这种梦境的频繁出现,体现出诗人内心深处对朝廷事务的极度牵挂。即使身体虚弱,也无法阻挡他对朝堂的关注,生动地刻画出诗人心系国家、难以忘怀政治理想的形象。这两句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展现出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忽闻盛事披衣坐,今日朝廷立谏官”:“忽闻盛事披衣坐”,一个“忽”字,表明朝廷设立谏官这件事来得突然,而“盛事”一词则直接表明诗人对这一举措的高度认可,认为它意义非凡。“披衣坐”这一动作描写,极为生动形象。诗人听闻此消息后,立刻披衣而起,坐于榻上,仿佛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这一事件,表现出他内心的激动与兴奋。“今日朝廷立谏官”,明确指出“盛事”的具体内容。在古代,谏官的设立旨在监督朝廷、匡正君主过失,是政治清明的重要体现。诗人为这一事件而激动,反映出他渴望朝廷政治清明、国家治理良好的心愿,也进一步凸显了他心怀天下、以国事为己任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