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缟袂相逢半是仙":身着素白衣裙的梅花,仿佛与半仙之姿相遇,
# 是:一作“时”。
"平生水竹有深缘":一生与水竹相伴,情谊深厚。
"将疏尚密微经雨":枝条疏朗处渐显繁密,细雨轻拂后更显生机,
"似暗还明远在烟":梅影朦胧,若隐若现于烟霭之中。
"薄暝山家松树下":暮色中,山间松树下静立一树梅,
# 薄暝:日暮。
"嫩寒江店杏花前":轻寒中在江边的小酒店,梅花开在杏花开放之前。
"秦人若解种当时":若秦人当年懂得种植梅花,
"不引渔郎入洞天":便不会引来渔郎闯入这人间仙境。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这通过描绘梅花超凡脱俗的仙姿、与自然相融的幽境,以及其在烟雨迷蒙中若隐若现、山野江畔独自盛放的清冷风韵,抒发了诗人对隐逸高洁人格的向往,同时借“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之典,暗含对世俗纷扰的疏离与对理想净土的坚守。
2. 写作手法
用典:“缟袂相逢半是仙”,化用隋代赵师雄月夜遇梅的传说(见《龙城录》)。诗中“缟袂”(素色衣衫)借喻梅花,将梅花比作月下仙子,暗合赵师雄梦中与白衣美人相遇的意境。赋予梅花超凡脱俗的气质,强化其“仙”的意象。 “秦人若解当时种”,借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秦人避世”的典故。假设秦人若懂得种植梅花,便不会引导渔郎进入桃花源,暗喻梅花应远离尘世喧嚣。以历史典故深化梅花“遗世独立”的象征意义。拟人:“平生水竹有深缘”,赋予梅花人格化的“情缘”,将其与水、竹并置,暗示梅花如隐士般清高自守,与自然默契相生。 “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以“微经雨”“远在烟”描写梅花在风雨中的疏密变化,赋予其动态的生命感,仿佛梅花能感知环境并调整姿态。 “嫩寒江店杏花前”,通过“嫩寒”形容早春的微寒,暗示梅花在料峭中傲然绽放,与杏花形成对比,突出其孤傲品格。
3. 分段赏析
“缟袂相逢半是仙”这句用“缟袂”(白色的衣袖)来比喻梅花,把素白的花瓣比作仙人的白衣,让梅花有了超凡脱俗的气质。“半是仙”的说法很巧妙,既说它像仙人一样清逸,又带着几分人间烟火气——既像远远站在云端,又好像就在我们身边。诗人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把梅花和隐士的形象联系起来,一下就把整首诗的孤高劲儿定下来了。“平生水竹有深缘”里的“水竹”常用来指代清幽的环境,这句是说梅花和水竹向来有很深的缘分。表面上是说梅花生长在水竹环绕的地方,远离热闹;其实也在说诗人和梅花在精神上特别投缘。这两句轻轻几笔,就把梅花生长的清幽背景和它“遗世独立”的品格写出来了。“将疏尚密微经雨”写的是雨后梅枝的变化——原本稀疏的枝桠渐渐变得茂密,既展现了梅花自然生长的层次感,也让人感觉到它在风雨里坚韧的生命力。一个“微”字用得特别细,既写出雨势轻轻的,也看出诗人观察得仔细,像宋明文人那样认真琢磨事物的劲儿。“似暗还明远在烟”描绘的是梅花在烟雾里的朦胧美:光线忽明忽暗,梅花看起来时隐时现。这样的描写既有真实的画面感,又给读者留了想象的空间——你既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又能跟着诗句去猜它到底藏在哪儿。“薄暝山家松树下”里的“薄暝”是傍晚时分,这句写梅花长在山间人家的松树下。松树挺拔刚劲,梅花却柔美素净,两种树一刚一柔,对比很明显;山间人家的环境也说明梅花喜欢安静地待在偏僻的地方,画面特别有味道。“嫩寒江店杏花前”中的“嫩寒”指的是早春微寒的时候,这句写梅花出现在江边小店的杏花前。杏花开得鲜艳热闹,梅花的颜色却素净淡雅,两种花一闹一静,对比鲜明。虽然周围有江店这样的人间烟火,但“杏花前”的位置又让梅花保持了它的纯净,没被世俗气息沾染。“秦人若解当时种”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要是当年秦朝的人知道在这儿种梅花,可能就不用躲进桃花源避世了。这既是在夸江南物产丰富、环境好,也藏着诗人对理想精神世界的向往——就像桃花源那样纯净的地方,其实不用躲那么远,有梅花在就行。最后一句“不引渔郎入洞天”里的“洞天”指纯净的精神世界,“渔郎”代表世俗的打扰,诗人用祈使的语气说“别让渔郎找到这儿”,其实是在强调要好好守护梅花的高洁。这两句把咏梅花升华成了对高尚品格的坚守,语气委婉,却带着一股傲气。
上一篇:明·邱道隆《南泉庵》
下一篇:明·王守仁《丰城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