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黄须儿":边塞上那些勇猛的将士,
"饮马黑山涧":牵着战马到黑山涧边饮水。
"弯弧向朔云":拉满弓弦对准北方天际的云,
"莫射南飞雁":但请不要射那些南飞的大雁。
明代文学家
谢榛(1495~1575),明代文学家。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临清(今属山东)人。早年苦学诗,西游彰德受到赵康王礼遇。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谢榛与李攀龙、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结诗社,并称“后七子”。其倡导取法盛唐,为诗以律绝见长。后遭王攀龙排斥,客游于秦、晋藩王间,颇受尊崇。他一生未仕,力主诗摹盛唐,诗风婉然唐音。著有《四溟山人集》《四溟诗话》等。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塞上黄须儿,饮马黑山涧”,开篇聚焦一位边塞将士。“黄须儿”原指曹操之子曹彰,因其胡须黄色且骁勇善战,后成为勇猛将士的代称,此处用以凸显将士的剽悍刚健。“黑山涧”点明地点,黑山是北方边塞的典型地貌,荒芜险峻,与“饮马”的日常动作结合,既展现了将士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也暗示了边塞征战的背景,他们驻守边疆,时刻处于备战状态,悍勇的形象背后是边塞生活的艰辛与紧张。后两句“弯弧向朔云,莫射南飞雁”是全诗的情感核心。将士拉弓搭箭,瞄准的却是北方的云(“朔云”,象征边塞的苍凉与战事的阴霾),而特意叮嘱“莫射南飞雁”。南飞的大雁是传统意象,常与归乡、信使相关,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大雁的南行也暗合人们对温暖故土的向往。将士的这一举动,打破了边塞诗中常见的“射猎”“杀敌”的勇武模式,转而流露出细腻的情感,他虽身处战场,却不愿伤害承载着归乡希望的大雁,暗含着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远方故土的深切眷恋,大雁尚能南飞,而自己却需驻守边疆,这种对比让情感更显深沉,于悍勇中见柔情,于苍凉中藏温情。
上一篇:明·止庵法师《题书经室》
下一篇:明·周复俊《咏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