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寻幽度岭迟":骑马探幽缓缓翻越山岭,
"老僧不识使君谁":山寺老僧不识得使君身份。
"门开红叶林间寺":红叶林间寺门悠然开启,
"泉浸青山石上池":清泉漫过青山,在石上积成天池。
# 浸:一作漫。
"残果已收猿食少":残余的野果已被采摘,猿猴食物渐少,
"枯松欲折鹤巢危":枯朽的松枝将折,鹤巢危悬崖壁。
"壁间不用题名字":不必在石壁题刻姓名留迹,
"无限苍苔没旧碑":你看那无限苍苔,早已湮没了旧日碑文。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骑马寻幽度岭迟”以从容笔调展开游踪,“老僧不识”的细节巧妙消解了世俗身份的羁绊;颔联“红叶林间寺”与“青山石上池”通过色彩的明暗对比和动静结合,构建出空灵隽永的山水意境;颈联“猿食少”“鹤巢危”借动物生态暗喻隐逸生活的清寂,枯松残果的意象更暗含时局隐喻;尾联“苍苔没旧碑”将眼前景升华为历史哲思,以苔痕漫漶的沧桑意象,含蓄表达对功名易朽的深刻体悟。全诗在清峻的景物描写中,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明初文人特有的清醒与孤高,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
上一篇:明·焦竑《灵谷寺梅花坞六首其一》
下一篇:明·王磐《元宵漫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