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见寒梅树":寒冷中忽见梅花一树,
"开花汉水滨":在汉水之滨花盛开。
# 汉水滨:汉江,长江支流。
"不知春色早":不知道春色还很早,
"疑是弄珠人":怀疑是佩珠的女神。
# 弄珠人:即仙女。《列仙传》:“郑交甫尝游汉江,见二女,皆丽服华装,佩两明珠,大如鸡卵。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弄珠,玩弄珠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诗人在汉水滨忽见寒梅树开花的情景,通过对早梅惊望、凝想等心理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早梅美丽花姿的惊叹喜爱,以及对梅花气傲寒冰、骨沁幽香高韵劲节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比喻:“疑是弄珠人”一句,将早开的梅花比作弄珠人手中的珍珠,形象地写出梅花润泽光洁的形色,同时体现其纯洁见人的内质,使梅花形象更为生动优美。渲染:“忽见寒梅树,开花汉水滨”,通过“忽”字写出骤见早梅时的突兀感,渲染出诗人惊叹不已、喜不自禁的激动情绪,突出早梅凌寒傲雪的贞姿劲质。
3. 分段赏析
“忽见寒梅树,开花汉水滨”两句以突兀的笔触勾勒出早梅的惊现。首句“忽”字既写诗人猝然发现寒梅的惊喜,又暗含早梅凌寒而开的反常特性;“寒”字点明时令,与“开花”形成冷暖对比,凸显梅花傲雪凌霜的贞姿。次句“开花汉水滨”以地理方位补足早梅绽放的独特条件,近水而发更显其先春之性,与张谓“不知近水花先发”异曲同工,但语言更显质朴自然,勾画出江畔寒梅的清丽剪影。“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两句以错觉写真,虚实相生。诗人以“不知”转折,将早梅误作弄珠女手中的明珠,既暗含北人初见梅花的陌生感,又借“弄珠人”的典故赋予梅花灵动之美。以珠喻梅,既写其莹润光洁之色,又传其清雅高洁之神;“弄”字化静为动,赋予梅花如珠玉串联般的轻盈姿态,使全诗意境由实转虚,形成朦胧清远的画面感。
4. 作品点评
王适的《江滨梅》是唐代咏梅诗中的清丽之作,以简淡笔墨勾画早梅的幽姿与神韵。全诗以“忽见—开花—不知—疑是”的叙事脉络展开,通过“寒”“汉水滨”点明时地,以“疑是弄珠人”的奇幻联想突破传统咏物诗的写实框架,将梅花与神话意象交融,既赞其凌寒早放的品格,又赋予其超逸脱俗的美感。胡应麟《诗薮》评其“绝句惟王适”,赞其构思精巧、语言天然,杨慎称“一首足传”,黄生则以“痴语见趣”道出其天真烂漫的意趣。诗中“忽”“疑”二字的跌宕笔法,既显乍见早梅的惊喜,又透出诗人对江南春色的陌生化审美体验,与王安石“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形成南北视角的呼应。全诗以浅语写深意,在20字间完成从实景到虚境的转换,清雅如画,余韵悠长,堪称咏梅诗中的别调佳构
上一篇:唐·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
下一篇:唐·李舜弦《钓鱼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