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榴":山石榴,
"一名山踯躅":一个名字是山踯躅,
"一名杜鹃花":一个名字叫杜鹃花,
"杜鹃啼时花扑扑":杜鹃啼鸣时花儿开得红扑扑。
"九江三月杜鹃来":九江三月杜鹃鸟儿就飞来了,
"一声催得一枝开":一声声啼鸣一枝枝花儿开放。
"江城上佐闲无事":江城的属官们闲遐无事可做,
# 上佐:州郡长官部下属官的通称。这里是作者自称。
"山下劚得厅前栽":从山下挖来杜鹃花在厅前栽。
# 劚:掘。
"烂熳一栏十八树":栏杆外十八棵树花开红烂漫,
"根株有数花无数":棵棵树有数而花儿却数不完。
"千房万叶一时新":千花万叶都呈现出崭新风貌,
"嫩紫殷红鲜麹尘":嫩紫嫣红却很少有灰尘附落。
# 麹尘:淡黄色。酒曲所生的细菌,象淡黄色的尘土,所以把淡黄色叫曲尘。“麹”为“确(曲)”的异体字。
"泪痕裛损燕支脸":露珠像泪痕浸损了红色花瓣,
# 燕支:也作“胭脂”。草名。可作红颜料,染粉饰面。
"剪刀裁破红绡巾":花朵好似剪刀剪破了红绡巾。
"谪仙初堕愁在世":像谪仙降生人间满怀着忧愁,
"姹女新嫁娇泥春":像少女刚出嫁春泥似的娇软。
# 泥:软求。,姹女:少女。
"日射血珠将滴地":阳光照在花蕾像血珠要滴落,
"风翻火焰欲烧人":东风吹拂像火焰要烧人一般。
"闲折两枝持在手":我悠闲地折了两枝拿在手里,
"细看不似人间有":细看不像是人间才有的东西。
"花中此物似西施":在所有的花中它多像是西施,
# 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
"芙蓉芍药皆嫫母":芙蓉芍药与它相比都是丑女。
# 嫫母:亦作“嫫姆”“纂母”,相传是黄帝妃子,相貌丑陋。
"奇芳绝艳别者谁":在这奇花绝艳时谁同我分别,
# 别:识别。
"通州迁客元拾遗":他就是那通州的贬官元拾遗。
# 元拾遗:指元稹。时元稹在通州任司马。
"拾遗初贬江陵去":元拾遗刚刚被贬到江陵去的,
"去时正值青春暮":他离去时春天恰好将要结束。
"商山秦岭愁杀君":商山秦岭都是愁死人的地方,
"山石榴花红夹路":山石榴花红得夹着蜿蜒的路。
"题诗报我何所云":他会写诗又能告诉我些什么,
"苦云色似石榴裙":好像说花的颜色多像石榴裙。
"当时丛畔唯思我":当时花丛边你只思念我一个,
"今日阑前只忆君":今天栏杆前我只思念你一人。
"忆君不见坐销落":思念你不见你我坐着看花落,
# 销落:衰落。
"日西风起红纷纷":红日西沉风儿吹起落花纷纷。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也是一首咏物寄情诗。通过描绘山石榴(杜鹃花)的绚丽姿态与独特风韵,以花喻友、借物抒怀,既表达了对友人元稹的深切思念,又暗含对贬谪境遇的感怀与对友情的珍视。
2. 写作手法
拟人:“泪痕浥损燕支脸,剪刀裁破红绡巾”以“泪痕”“燕支脸”拟写花瓣的湿润与色泽,仿佛美人垂泪;而“剪刀裁破”则将花瓣的形态比作被裁剪的红绸,赋予花以人的动作与情感。比喻:“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诗人将山石榴直接比作“西施”,称其美艳冠绝群芳,而芙蓉、芍药等名花反如“嫫母”般黯然失色。这一夸张比喻既凸显杜鹃花的独特风姿,又暗含对元稹才华的推崇,以花喻友,表达对其贬谪境遇的惋惜与慰藉。想象:“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通过“血珠滴地”“火焰烧人”的夸张想象,将阳光下的杜鹃花比作凝固的血滴与燃烧的火焰,既写其色泽浓烈,又暗含诗人对友人命运的炽热关切。
3. 分段赏析
“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开篇点明杜鹃花的别名(山石榴、山踯躅),并关联杜鹃啼鸟与花开的自然现象,形成“鸟啼催花”的诗意循环,暗含时光流逝与生命萌发的双重意蕴。以“九江三月”点明时令与地点,呼应白居易当时贬谪江州的背景,为后文借花寄情埋下伏笔。“烂熳一栏十八树,根株有数花无数。千房万叶一时新,嫩紫殷红鲜麴尘。”通过“十八树”“花无数”等数量词,刻画杜鹃花繁茂之态;“嫩紫殷红”以明艳色彩对比,凸显花的娇嫩与生命力。“千房万叶一时新”展现花开瞬间的蓬勃生机,呼应前文“一声催得一枝开”的动态节奏。“泪痕浥损燕支脸,剪刀裁破红绡巾。谪仙初堕愁在世,姹女新嫁娇泥春。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泪痕浥损”“剪刀裁破”赋予花以少女情态,既写花瓣含露的柔美,又暗含凋零之悲。以“谪仙初堕”喻花如仙人谪世,“姹女新嫁”拟其娇艳;“日射血珠”“风翻火焰”则通过视觉冲击(血红、火红)强化花的浓烈之美,形成冷暖色调的张力。“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折花在手,感叹其“不似人间有”,将花升华为仙界之物;以“西施”对比“嫫母”(丑女),反衬杜鹃花的绝世之美,凸显诗人对其的偏爱。借花喻己,暗含诗人虽遭贬谪却仍以高洁自持的情怀。“奇芳绝艳别者谁?通州迁客元拾遗。拾遗初贬江陵去,去时正值青春暮。”从咏花转向怀人,以“奇芳绝艳”暗指元稹,赞其才华如花,却遭贬谪之痛。“青春暮”点明元稹被贬江陵时正值人生低谷,与杜鹃花的盛放形成悲喜反差。“商山秦岭愁杀君,山石榴花红夹路。题诗报我何所云?苦云色似石榴裙。”想象元稹行经商山秦岭时,杜鹃花夹道而开却无心赏景,反衬其孤寂;元稹“题诗色似石榴裙”的回复,既呼应前文花的色彩,又暗含对往昔同赏春花的追忆。“石榴裙”以女性服饰喻花色,既延续前文的比喻,又暗示元稹对友情的眷恋。“当时丛畔唯思我,今日阑前只忆君。忆君不见坐销落,日西风起红纷纷。”今昔对比,“当时”与“今日”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友情因贬谪而疏离的怅惘。末句以“红纷纷”收束,既写花谢之景,又隐喻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