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日池边钓锦鳞":整天都在池塘边上垂钓那色彩斑斓的鱼儿,
"芰荷香里暗消魂":在芰荷散发的香气里,我黯然神伤、失魂落魄。
"依稀纵有寻香饵":恍惚之中,即便还有在寻找香饵的想法,
"知是金钩不肯吞":但心里明白,鱼儿是因为知道有金钩的存在所以不肯吞食。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描绘了诗人在池边整日垂钓却一无所获,在芰荷芬芳中黯然神伤的场景,体现了诗中“香饵”与“金钩”构成的矛盾意象,营造了一种怅惘却又孤高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清醒认知,以及宁愿坚守内心清高也不愿屈从世俗诱惑的孤傲态度。
2. 写作手法
铺陈:“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香里暗消魂”首句以“尽日”强调时间之长,铺陈垂钓过程的持久专注;“池边”点明地点,“钓锦鳞”直述行为,完整勾勒出诗人终日守候池畔的场景。次句“芰荷香里”以嗅觉意象渲染环境,将荷香弥漫的静谧氛围与诗人“暗消魂”的惆怅心境交织,通过环境铺陈深化了垂钓无获的失落情绪。虚实结合:“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依稀纵有寻香饵”是虚写,以“依稀”模糊推测鱼群可能被香饵吸引的情景,通过“纵有”的假设性语气,虚构出水中鱼儿嗅香而来的动态画面。“知是金钩不肯吞”由虚转实,以“知是”的肯定判断,将焦点拉回眼前现实,鱼儿虽近香饵,却因察觉金钩而拒食。虚实对比中,既暗喻机缘的诱人却不可得,又以“不肯吞”的决绝姿态,强化了诗人求而不得的无奈。意象组合:“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在这首诗里,“香饵”代表着能吸引人去追求的东西,往往可暗喻功名利禄等具有诱惑力的事物;“金钩”则是获取“香饵”所借助的工具,象征着追求功名利禄的手段或途径。诗人描绘鱼儿面对“香饵”,即便有寻觅香气的本能冲动,却知晓那是“金钩”而不肯吞食,借此以鱼自比,表达出自己对功名利禄有着清醒的认知,不为其所诱惑,展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3. 分段赏析
首句“尽日池边钓锦鳞”,诗人以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画面:整日守在池边垂钓,目标乃是那色彩斑斓的锦鳞。这里“尽日”强调时间之长,体现出诗人垂钓的专注与执着,一个“钓”字点明主要行为,为全诗奠定了求而不得的基调。第二句“芰荷香里暗消魂”,在描绘景物上极为精妙。“芰荷香”描绘出池边芰荷绽放,散发着阵阵清香的美好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然而“暗消魂”三字却陡然一转,诗人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内心却黯然神伤。这里以乐景衬哀情,美好的芰荷香与诗人黯然消魂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失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第三句“依稀纵有寻香饵”,“依稀”一词表现出一种不确定、模糊的感觉,仿佛诗人内心对那香饵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期待。“寻香饵”则进一步点明,即便长时间垂钓无果,诗人似乎仍未完全放弃,还在寻觅着能吸引鱼儿上钩的香饵。从表达技巧上看,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句的转折做铺垫,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在追求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尾句“知是金钩不肯吞”是全诗的精髓所在。“金钩”象征着仕途的风险、世俗的束缚或者难以得到的功名利禄等,“不肯吞”则表明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背后的危险与代价,所以即便有香饵的诱惑,也坚决拒绝。这里诗人以鱼自比,借鱼的抉择表达自己宁愿坚守内心的清高与纯净,也不愿屈从于世俗诱惑的高洁品格。
上一篇:唐·王適《江滨梅》
下一篇:唐·刘长卿《过郑山人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