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通远俗":古代帝王禹掌握各地情况,
# 禹贡:《尚书》篇名,记载夏禹治平水土及九州山岭、河流、土壤、物产、交通、贡赋等。
"所图在安人":意图在于使人民安定生活。
# 所:一作始。
"后王失其本":禹以后的帝王丢掉了掌握各地情况、安定人民生活的这一根本目的,
"职吏不敢陈":专事索取贡物,所以地方官吏也就不敢把当地的特产报上去。
# 职吏:专职的地方官。
"亦有奸佞者":当然也有一些奸邪谄佞之辈,
"因兹欲求伸":想以进贡地方特产来博取统治名的欢心而飞黄腾达。
"动生千金费":常常是一耗千金,
"日使万姓贫":百姓也因此愈来愈困苦。
"我来顾渚源":诗人于德宗建中二年任湖州刺史,
# 顾渚:山名,在湖州长兴境内,出处紫笋茶。
"得与茶事亲":在此之前,此地贡茶每年已成惯例。
"氓辍耕农耒":百姓放下耕作的农具,
# 氓辍耕农耒:一作黎氓辍农桑。氓:农民。辍:停止。
"采采实苦辛":目睹了采茶人的艰辛与困苦。
# 采采:一作采掇。
"一夫旦当役":一名成年男人如果轮到了采集贡茶的那一天,
"尽室皆同臻":全家人都要陪他一块儿到茶山去。
# 同臻:同去,同往。
"扪葛上欹壁":他们攀扶葛藤爬上倾斜的石壁,
# 葛:葛藤。,扪:攀扶。
"蓬头入荒榛":蓬头垢面地出入于荒无人烟的灌木从中。
"终朝不盈掬":从早到晚地采茶还采不了一捧,
"手足皆鳞皴":而且手和脚都被划伤,皮肤一块块皲裂如鱼鳞一般。
# 鳞皴:一作皴鳞。皴:皮肤破裂。
"悲嗟遍空山":他们的悲叹声在空山中回荡,
"草木为不春":连花草树木都为之失去了欣欣向荣的春意。
"阴岭芽未吐":而且往往是山背后的树木花草还未发芽,
# 阴岭:北面不当阳的山岭。
"使者牒已频":催征新茶的公文便已从官吏手中一道叉一道传下来了。
"心争造化功":茶叶遂没有长成就逼着农民进山采茶,这简直是在向自然界的造化之功发难,
"走挺糜鹿均":农民们被迫像麋鹿一样冒险进入深山。
# 均:等同,一样。,挺:冒险前进。
"选纳无昼夜":农民们没日没夜地挑选准备纳贡的茶叶,
"捣声昏继晨":捣茶所发出的声音从黄昏一直响到次日清晨。
"众工何枯栌":这些采茶的农民因疲劳过度而形容枯槁,
# 枯栌:因辛劳而憔悴干瘦。,何:多么。,工:指焙制茶叶的工人。
"俯视弥伤神":神情麻木,让人看见后更加感觉心神不安。
"皇帝尚巡狩":毕竟身为朝廷命官,所以有意为君者讳,
"东郊路多堙":由长安至江淮一带,道路被阻隔。
# 堙:堵塞。
"周回绕天涯":绕道走许多路,才能送到朝廷,
"所献愈艰勤":因此进献贡茶,愈来愈艰难了。
"况减兵革困":何况要减轻战争带来的困难,
"重兹固疲民":主要在于减轻农民的负担而让他们安顿下来。
"未知供御余":不知道进献那么多的贡茶,用不完的那部分,
"谁合分此珍":又该由谁来分享呢。
"顾省忝邦守":反躬自问,我有愧于任一州隽守之职,
# 邦守:郡守,即州刺史。,忝:辱。,顾省:回想自己。
"又惭复因循":惭愧是因为我也像我的前任一样在继续催办贡茶而未能减轻农民安担,使农民安顿。
"茫茫沧海间":这茫茫的沧海之间,
"丹愤何由申":怎样才能向朝廷申诉我的一片赤胆忠心啊。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现实主义五言古诗,收录于《全唐诗》。此诗以湖州顾渚山贡茶制度为背景,深刻揭露了统治阶层的奢靡腐败与茶农的疾苦,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昏庸无道的不满与愤激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终朝采未歇,手脚皆鳞皴”终日劳作、手脚开裂的苦状,与“上位何猖獗,贪求无厥躬”统治者贪婪无度形成尖锐对比,揭露阶级剥削的本质。
3. 分段赏析
“禹贡通远俗,所图在安人。后王失其本,职吏不敢陈。亦有奸佞者,因兹欲求伸。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诗人开篇指出,古时君王遵循禹贡之法,以安民为根本,而后来的统治者却本末倒置,奢侈贪婪,致使贡茶耗费巨大,百姓贫困。官吏不敢直言进谏,奸佞之徒更是借此谋取私利,直接批判了统治阶层的腐败和贡茶制度的弊端,为全诗奠定了悲愤的基调。“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氓辍耕农耒,采采实苦辛。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扪葛上欹壁,蓬头入荒榛。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悲嗟遍空山,草木为不春。”诗人描述了自己来到顾渚山,亲眼目睹茶农的艰辛。茶农们放下农具,被迫去采茶,一人服役,全家出动。他们攀悬崖、入荒林,从早到晚采不到一捧茶,手脚开裂,空山遍是悲叹,草木也因之失去生机,生动地展现了茶农生活的悲惨境遇,表达了诗人对茶农的深切同情。“阴岭芽未吐,使者牒已频。心争造化功,走挺糜鹿均。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众工何枯栌,俯视弥伤神。”即使茶树还未发芽,使者就频繁下达催茶公文,茶农们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与自然争功,像野兽一样奔波。选茶、制茶不分昼夜,工匠们疲惫不堪,憔悴干瘦,诗人对此深感痛心,进一步揭露了贡茶制度对百姓的残酷压榨。“皇帝尚巡狩,东郊路多堙。周回绕天涯,所献愈艰勤。况减兵革困,重兹固疲民。未知供御余,谁合分此珍。”诗中提到皇帝四处巡狩,道路阻塞,贡茶的运送更加艰难。而且当时国家战乱频繁,百姓本就困苦不堪,贡茶却加重了他们的负担。诗人不禁质问,贡茶除了供皇帝享用,还有谁能分得这些珍贵的茶叶呢?这几句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以及贡茶制度的不合理。“顾省忝邦守,又惭复因循。茫茫沧海间,丹愤何由申。”最后,诗人以地方官员的身份反思自己,觉得惭愧,未能改变现状,只能在茫茫沧海间,抒发内心的悲愤。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和对茶农的愧疚之情,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为民请命的大无畏精神。
4. 作品点评
全诗语言凝练精当,境界悲愤苍凉。诗人以如椽之笔,揭露统治阶层的奢侈贪婪,将茶农的艰辛境遇与权贵的穷奢极欲形成尖锐对照。字里行间,深蕴对贫苦农民的深切悲悯,更彰显出为民请命的凛然风骨,不失为一篇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
上一篇: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下一篇:唐·宋之问《龙门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