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登古台上":早晨登上古老的高台,
"遥望大河阴":远远眺望大河的南岸。
"朱明来自南":夏日从南方而来,
"隆暑倏已临":酷暑忽然就已降临。
"丹霞曜阳景":红霞照亮了阳光,
"渥露沾玄林":浓重的露水沾湿了深绿色的树林。
"炎风振曾柯":热风摇动着高高的树枝,
"鸣蝉响哀音":鸣叫的蝉儿发出哀婉的声音。
"四时代终始":四季循环往复有始有终,
"变化递相寻":变化交替不断地延续。
"盛长固殊昔":旺盛生长的景象本就与往昔不同,
"迟暮方在今":暮年时光正处在今日。
"感物切悲情":感触景物触动了深切的悲伤,
"忾叹伤我心":叹息之声伤痛着我的心。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
1. 分段赏析
“朝登古台上,遥望大河阴”,开篇以简洁的语言点明时间是清晨,地点为古台之上。诗人登高远眺,目光投向大河的南岸,“古台”自带岁月沧桑之感,“大河阴”展现出开阔辽远的视野,二者结合营造出一种苍茫悠远的氛围。这两句不仅交代了观景的场景,更暗藏着诗人凭栏远眺时,对时空流转的初步思索,为全诗的感怀之情拉开序幕。“朱明来自南,隆暑倏已临”,“朱明”是古代对夏日的别称,这里用典雅的称谓点明季节。诗句描绘出夏日从南方悄然而至,酷暑转眼间就降临人间的景象。“倏”字用得极为精妙,既生动地写出了夏日到来的迅速,让人感受到季节变换的急促,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时光飞逝的意味,为后文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埋下了巧妙的伏笔。“丹霞曜阳景,渥露沾玄林”,这两句细致地描绘了夏日清晨的美景。红霞绚烂夺目,照亮了明媚的阳光,“曜”字赋予红霞以动态,仿佛能看到霞光四射、照亮天地的画面;浓重的露水轻盈地沾在深绿色的树林上,“沾”字细腻地展现出露水的湿润与附着的状态。鲜明的色彩搭配与生动的动词运用,让这处晨景画面感十足,既展现了夏日清晨的生机盎然,又透着几分湿润清新的气息。“炎风振曾柯,鸣蝉响哀音”,笔锋一转,描写起风中的景象。炎热的南风用力摇动着高高的树枝,“振”字准确地表现出风力之强,树枝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如在眼前;而树上的蝉儿则发出了哀婉的鸣叫,“哀音”一词与前文的明丽景象形成对比,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与明媚,在景物描写中注入了一丝感伤的情绪,为全诗的情感从观景向感怀转折做好了铺垫。“四时代终始,变化递相寻”,由对具体景物的描绘过渡到对自然规律的思考。诗句简洁地概括出四季循环往复、交替不止的自然现象,万物的变化也随之接连不断地发生。这既是对前文所写夏日景象的总结,将其归入四季变化的大框架中,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诗人对时光流转、世事变迁的深层思索,让诗歌的内涵得以拓展。“盛长固殊昔,迟暮方在今”,诗人由自然的四季更替联想到人生的历程。万物曾经繁盛生长的时期已然不同于过去,而如今正处在逐渐衰老的迟暮阶段。这两句直白地将自然规律与人生境遇联系起来,点出时光流逝带来的显著变化,曾经的繁盛与如今的迟暮形成鲜明对比,使得对时光的感慨更加深切动人。“感物切悲情,忾叹伤我心”,作为全诗的结尾,这两句直抒胸臆,将前文因景物触发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因眼前的景物变化而产生了深切的悲伤之情,内心的叹息之声充满了伤感。“切”字强调了悲情的深刻,“伤”字则直接点明了内心的痛苦,将前文的景物铺陈与哲理思考汇聚在一起,凝聚成浓浓的感伤之情,完美地完成了从观景到感怀、由景入情的情感升华。
上一篇:明·童冀《杂诗(五首)》
下一篇:明·张时彻《新城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