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īng
jiǎo
guī

朝代:唐作者:顾况浏览量:1
yuán
huáng
mǎn
qīng
tái
mèng
hòu
chéng
tóu
xiǎo
jiǎo
āi
duàn
cháng
rén
jiàn
xíng
cán
yǐng
pái
huái

译文

梦中我回到了故乡,看到黄叶满院,青苔满地,一片荒凉景象,拂晓梦醒以后,我听到城头上军号悲鸣。此夜梦中我未能和想念的人见面,心情惆怅,只好起来在残月下伴影徘徊。

逐句剖析

"故园黄叶满青苔":梦中我回到了故乡,看到黄叶满院,青苔满地,一片荒凉景象,

# 故园:故乡。

"梦后城头晓角哀":拂晓梦醒以后,我听到城头上军号悲鸣。

# 晓角:拂晓的号角声。,梦后:梦醒。

"此夜断肠人不见":此夜梦中我未能和想念的人见面,心情惆怅,

"起行残日影徘徊":只好起来在残月下伴影徘徊。

# 影:作者自己的身影。,残日:残缺的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听角思归》是唐代诗人顾况所作的七言绝句。此诗通过梦境与现实交织,抒发深切思归之情。前两句描绘诗人梦回故园,只见黄叶满青苔,荒芜凄凉,梦醒后又闻城头晓角哀鸣,增添愁绪;后两句写在残月映照下,诗人独自徘徊,将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全诗以景衬情,借“晓角”“残月”等意象,烘托出凄凉氛围。短短四句,将戍边者对故园、亲人的思念展现得真挚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顾况(727?~806?),唐代诗人。字逋翁,又号悲翁,祖籍云阳(今江苏丹阳),迁家海盐(今属浙江)衡山。早年曾读书山林。至德进士及第,曾官著作佐郎,因嘲诮权贵,被贬饶州司户参军。后隐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顾况的诗,题材广泛,注意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形式多样,尤长于歌行。其诗风不拘一格,语言平易,不避俚俗。代表作品有《露青竹杖歌》《李供奉弹箜篌歌》。著有《华阳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顾况为唐肃宗至德年间进士,仕途坎坷不顺。他因嘲讽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听角思归》正是其贬谪期间的作品。彼时,历经人生起伏的顾况对世事有了更深感悟,甚至滋生出人生幻灭之感。长期客居他乡的孤寂,加之闲愁萦绕心头,促使他将浓烈的思乡之情倾注笔端,借诗作抒发内心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听角思归》是唐代诗人顾况创作的七言绝句,也属于行旅思乡诗。全诗通过虚实结合的笔触,生动展现出诗人游宦他乡时对故园、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凄凉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多处写景,“故园黄叶满青苔”,描绘了故园秋天黄叶堆积在青苔上的景象,通过对故园衰败秋景的想象,烘托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起行残月影徘徊”,描写了诗人起身徘徊,只有残月的影子相伴的画面,以凄凉之景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乡的愁苦。化用:“角”是军中乐器,容易引起金戈铁马的联想,诗人用“角声”,化用了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的意境,营造出一种肃杀、凄凉的氛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同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化用李白诗句,与李白的浪漫豁达形成对比,突出诗人顾况的孤寂落寞。直抒胸臆:“此夜断肠人不见”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乡情切,直言在深夜里,自己内心肠断却无人倾诉,将思乡之情和孤独之感直接表达出来,让读者更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句“故园黄叶满青苔”,以清秋时节黄叶飘零之景起兴,诗人遥想故园庭院台阶之上,必是黄叶堆积、青苔遍布,落叶归根的意象,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故土的深切思念倾泻而出,既点明时令,又紧扣诗题“思归”二字,奠定全诗思乡基调。次句“梦破城头晓角哀”,巧妙揭示思归缘由。诗人仕途失意,遭贬后前路黯淡,孤寂漂泊之际,故园成为心灵慰藉。因思念入梦,却被城头破晓的角声惊醒,再难续梦。“角”作为军中乐器,于秋夜中更添肃杀之感,李贺“角声满天秋色里”的悲怆,在此化作顾况清夜梦醒后的清冷、秋气渐浓的清劲,以及角声回荡的清涩,多重情感叠加,催生出浓重的清愁情绪。第三句“此夜断肠人不见”,直抒胸臆,倾诉内心空寂与思乡之切。顾况在《归山作》中曾言“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伴,古道无人独还”,道尽孤寂生活中难觅知音,只能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此刻深夜,他独自承受思乡断肠之痛,此为一重哀愁;游宦多年,家乡亲人望眼欲穿,而梦醒后唯有自己孑然一身,冷暖对比之下,又添一重哀愁。这种无人诉说的凄楚,反而加深了对故园的思念,正如其《忆故园》中“故园此去千馀里,春梦犹能夜夜归”,足见乡情之深。末句“起行残月影徘徊”,将诗人置于形单影只的凄冷之境。相较于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排遣,顾况面对的残月淡光,难以慰藉心灵。残月既能映照自己,亦能照亮家乡,这让孤寂之情更甚。他在月影下徘徊,所见唯有自己的暗影,只能独自咀嚼这份凄楚。从被角声惊醒,到月下徘徊,诗人在失意中对家乡的思念愈发清晰,思乡之情为引,最终将全诗情绪升华为深沉的伤怀。张九龄《秋夕望月》中“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等句,与顾况此诗在望月思乡的情境与情感表达上,形成呼应与补充,更显思乡主题的悠远绵长。

4. 作品点评

诗歌在梦境与现实的交替中,将浓烈的思乡之情倾泻而出。诗人借故园荒芜的梦境与现实中凄厉的角声、残月下的徘徊身影,将思归之愁渲染到极致,读来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故园荒芜而归期未卜,梦后角声倍添客思,况独愁人莫见之,起行与残月徘徊,无聊甚也。

清吴昌祺《唐诗解》

# 首句是梦中境,是插法,看“梦破”二字甚明。

清孙适斋《孙适斋评阅唐人小诗》

# 蒋仲舒曰:“此结真可断肠,足见无聊之感。”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 有伤心不语之致。

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思归”二字见于题而藏于诗,有旨哉!

不详淡海竺显常《唐诗解颐》

# 故园荒芜,归期未卜,角声悲惨,客思凄凉,梦起盘桓,残月空照,此时情况,何能独堪?妙在“人不见”三字,见伤心惟自知之耳。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雨后望月》

下一篇:唐·白居易《废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