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shì
xuǎn
shì

朝代:明作者:徐祯卿浏览量:3
zhuàng
shì
cháng
zhēng
mén
qián
biān
míng
chūn
fēng
sān
yuè
liǔ
chuī
àn
tóng
chéng
gōu
qiáo
xià
dōng
liú
shuǐ
rén
zūn
qíng
wèi
tiān
fēi
jìn
lǒng
tóu
yún
wéi
jiàn
yōng
shān
xiàn
jūn
ān
liú
xīng
fān
xià
dòng
tíng
sài
běi
jīng
nán
xīn
wàn
pèi
dāo
cháng
xiàng
tíng

译文

你心怀壮志踏上征途,门前战马嘶鸣催促远行。三月春风拂过杨柳,却将大同城笼罩在朦胧的春色与离别的愁绪中。卢沟桥下的河水向东奔流不息,与故人举杯饯别,情意绵长未有尽时。塞外风沙卷尽陇头云烟,唯余居庸关外暮色中群山苍紫。羡你鞍马如流星般疾驰北去,我也即将乘一叶孤帆顺流而下,前往洞庭。你奔赴塞北,我去往荆南,相隔万里的心意却紧紧相连,拱手作别都亭,佩刀映照肝胆相照的情谊。

逐句剖析

"壮士乐长征":你心怀壮志踏上征途,

"门前边马鸣":门前战马嘶鸣催促远行。

"春风三月柳":三月春风拂过杨柳,

"吹暗大同城":却将大同城笼罩在朦胧的春色与离别的愁绪中。

"卢沟桥下东流水":卢沟桥下的河水向东奔流不息,

# 卢:一作芦。

"故人一樽情未已":与故人举杯饯别,情意绵长未有尽时。

"胡天飞尽陇头云":塞外风沙卷尽陇头云烟,

"唯见居庸暮山紫":唯余居庸关外暮色中群山苍紫。

"羡君鞍马速流星":羡你鞍马如流星般疾驰北去,

"予亦孤帆下洞庭":我也即将乘一叶孤帆顺流而下,前往洞庭。

"塞北荆南心万里":你奔赴塞北,我去往荆南,相隔万里的心意却紧紧相连,

"佩刀长揖向都亭":拱手作别都亭,佩刀映照肝胆相照的情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士选侍御》是明代诗人徐祯卿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诗歌围绕送别友人展开,开篇以“壮士乐长征”“边马鸣”展现友人赴边的豪迈气概;接着通过春风、杨柳、大同城等景物,勾勒边地风光;“卢沟桥下东流水”“故人一樽”细腻描绘饯别场景,流露不舍之情;“胡天飞尽”“居庸暮紫”则想象友人途中所见之景。诗中以“鞍马速流星”称赞友人,以“孤帆下洞庭”写自身行迹,末句“塞北荆南心万里”将两地相隔的牵挂与佩刀长揖的豪迈相融。全诗运用景物描写烘托情感,语言质朴自然,把送别时的依恋、对友人的赞赏与彼此的情怀巧妙结合,情感真切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江南四才子”之一

徐祯卿(1479~1511),明代文学家。字昌谷,一字昌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八年进士,任大理寺左寺副,因失囚,被贬至国子监博士。徐祯卿与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并称“吴中四才子”(“江南四才子”)。其早期诗学白居易、刘禹锡,诗风哀婉清丽;后期诗风为之一变,转为雄健。登第后,与李梦阳、何景明等并称“前七子”,参与文学复古运动,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论诗主情致,与清王士祯所倡神韵说有相通之处。著有《迪功集》,另著有诗评著作《谈艺录》《异林》《剪胜野闻》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壮士乐长征,门前边马鸣”,开篇便塑造了一位豪迈的壮士形象。“乐长征”直接点出壮士对远行的激昂态度,没有丝毫畏惧;“边马鸣”则以马的嘶鸣勾勒出出发前的紧张与动感,门前的马蹄声仿佛奏响了征途的序曲,为全诗奠定了昂扬的基调。“春风三月柳,吹暗大同城”,转而描绘送别时节的景物。三月春风吹拂着柳枝,这既是对时令的点明,也暗藏着离别的意味,古人常以“柳”谐音“留”,借柳树寄托不舍之情。春风中的柳枝繁茂,仿佛将大同城笼罩在一片朦胧的绿意中,既写尽春日边塞的生机,又悄悄晕染出一丝离别的轻愁。“卢沟桥下东流水,故人一樽情未已”,镜头转向具体的送别场景。卢沟桥的东流水悠悠不息,如同友人之间绵长的情谊;“故人一樽”则定格了饯别饮酒的画面,一杯酒里盛满了说不尽的牵挂,“情未已”三字直白道出送别时情感的浓厚与未了。“胡天飞尽陇头云,唯见居庸暮山紫”,写送别之后的远眺之景。胡天的云渐渐散去,天地间显得开阔而苍茫,最终映入眼帘的,只有居庸关傍晚时分那片紫褐色的山峦。“暮山紫”以色彩勾勒出边塞的壮阔与静谧,既暗示了友人前行的方向,也在苍茫景色中藏着目送者的悠长牵挂。“羡君鞍马速流星,予亦孤帆下洞庭”,由景转入直接抒情。“鞍马速流星”以流星为喻,极写友人奔赴边塞的迅疾与豪迈,字里行间满是对友人的羡慕与赞叹;而“予亦孤帆下洞庭”则转向自身的去向,一北一南的行程对比,既显出行路的遥远,也暗含着彼此虽方向不同却各有壮志的复杂情感。“塞北荆南心万里,佩刀长揖向都亭”,收束全诗,点出情感的核心。塞北的征途与荆南的水路相隔万里,但两颗心却因情谊而紧紧相连;“佩刀长揖”的动作,既展现了壮士的豪迈气概,也定格了在都亭送别时的最后一幕,没有缠绵的不舍,唯有以豪情作别,让这份牵挂与壮志在万里空间中回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文翔凤《鸟道行(阳城西陌)》

下一篇:明·虞淳熙《仿杜工部同谷七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