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án
yuàn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王播浏览量:1
sān
shí
nián
qián
yuàn
yóu
lán
huā
yuàn
xīn
xiū
jīn
zài
dào
jīng
xíng
chù
shù
lǎo
huā
sēng
bái
tóu
shàng
táng
liǎo
西
dōng
cán
kuì
shé
fàn
hòu
zhōng
sān
shí
nián
lái
chén
miàn
jīn
shǐ
shā
lǒng

译文

三十年前我曾游览过这个寺院,那时木兰花盛开,寺院刚刚修缮。如今再次来到曾经走过的地方,只见树木老迈花朵凋零,僧人也已白发苍苍。诵经结束后大家各自散去,我惭愧自己竟错过了饭点,只因那饭后才敲响的钟。三十年来饱经风霜,灰尘满面,如今自己的诗句终于被用碧纱笼罩。

逐句剖析

"三十年前此院游":三十年前我曾游览过这个寺院,

"木兰花发院新修":那时木兰花盛开,寺院刚刚修缮。

"如今再到经行处":如今再次来到曾经走过的地方,

"树老无花僧白头":只见树木老迈花朵凋零,僧人也已白发苍苍。

"上堂已了各西东":诵经结束后大家各自散去,

"惭愧阇黎饭后钟":我惭愧自己竟错过了饭点,只因那饭后才敲响的钟。

"三十年来尘扑面":三十年来饱经风霜,灰尘满面,

"如今始得碧纱笼":如今自己的诗句终于被用碧纱笼罩。

# 如:一作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木兰院二首》是唐代王播创作的七言绝句。这组诗围绕诗人重游木兰院展开,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第一首诗描绘了三十年间木兰院从新修到树老僧衰的变化,暗示了岁月的无情。第二首诗则讲述了诗人当年在寺院求学时因贫困而遭受的冷遇,以及后来诗名远扬得到尊重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起伏的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王播(759~830)字明敭(同“扬”),太原(今太原)人。贞元(786~805年)中擢进士,举贤良方正异等。长庆初历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和初拜左仆射,封太原郡公。卒,谥曰敬。工书,尝书唐凤翔尹李晟为国修寺碑。《唐书本传》、《墨池编》、《佩文斋书画谱》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代的王播,自幼便成孤儿,家境贫寒,无奈之下曾借住在扬州惠照寺木兰院。彼时,他常与寺中僧人一同前往富家化缘,以此艰难维持生计。日子久了,这般生活让他满心烦闷,化斋归来后,便会撞响寺钟。时光匆匆,王播二十四岁时,得到朝廷重用,受命镇守扬州。故地重游,往昔在寺中题写的诗作,此时都已被碧纱小心覆盖。感慨万千的王播,遂又写下两首绝句,以抒心中复杂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开篇回忆三十年前游览木兰院的情景,“三十年前”点明了时间跨度,“木兰花发院新修”描绘了当时木兰花盛开、寺院崭新的景象,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为后文的对比做铺垫。“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笔锋一转,回到现实,“如今”与“三十年前”形成鲜明对比,“树老无花”“僧白头”描绘了木兰院的衰败景象,暗示了岁月的无情和世事的变迁,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第二首:“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闍黎饭后钟”:讲述了诗人当年在寺院求学时的经历,“上堂已了各西东”描绘了诵经结束后众人散去的场景,“惭愧闍黎饭后钟”则点明了诗人因贫困而错过饭点,只能听到饭后钟声的尴尬处境,表现了诗人当年的落魄。“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三十年来”强调了时间的漫长,“尘扑面”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三十年来饱经风霜的经历,“如今始得碧纱笼”则表达了诗人经过多年的努力,诗名远扬,终于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和尊重,体现了诗人对人生起伏的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餐。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后一一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播继以二绝句。

五代十国王定保《唐摭言》

# 旧游之感,恻恻动人。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播虽贵显,诗句笼纱,时旧院花凋,山僧老去。三十年禅院重来,觉人似秋鸿,事如春梦矣。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王播投斋之事,著传词苑。昔则饭后闻钟,今则碧纱笼句。此诗写尽炎凉世态。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睡觉》

下一篇:唐·韦庄《天井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