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dài
liù
shǒu

朝代:明作者:王世贞浏览量:3
shàng
qín
sōng
liú
zhì
jīn
fēng
wèi
quán
shōu
tiān
mén
dào
xiè
yín
shuǐ
guàn
fān
xuán
hǎi
liú
zhuǎn
qiān
pán
shuí
cóng
jiǔ
diǎn
biàn
zhōu
rén
jiān
chù
chù
xiāng
chéng
zhé
jiǎo
shǒu
cāng
máng
jiǒng
chóu

译文

还回忆起秦始皇的车驾曾在秦松处停留,直到如今也未能将完全消散的风雨之中。你看那南天门上倒垂下来的瀑布,如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日观峰上云浪翻涌,如碧涛滚滚。想要转过那千回百转的盘山路,却被山间积聚的云雾所迷惑,有谁能够从高高的泰山之巅辨别出中原的九大分区呢。人世间处处都有像当年黄帝襄城迷路留下车辙那样的迷茫,抬头望向那苍茫的天地,心中涌起深深的愁绪。

逐句剖析

"尚忆秦松帝跸留":还回忆起秦始皇的车驾曾在秦松处停留,

# 跸:原意指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平民通行,一般引申为帝王出行的车驾。,秦松:秦时种下的松树。

"至今风雨未全收":直到如今也未能将完全消散的风雨之中。

"天门倒泻银河水":你看那南天门上倒垂下来的瀑布,如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 泻:指水从高处往下直流,像银河里的水倒泻下来一样。形容瀑布水势大。,天门:与下一句的“日观”均指泰山的景胜之处,即南天门和日观峰。南天门又名三天门上,是登泰山顶的门户,位于泰山“十八盘”尽头,是登山盘道顶端。由下仰视,犹如天上宫阙。日观峰位于泰山玉皇顶东南,古称介丘岩,因可观日出而出名。相传在峰巅西可望秦,南可望岳,故又称“秦观峰”、“越观峰”。

"日观翻悬碧海流":日观峰上云浪翻涌,如碧涛滚滚。

"欲转千盘迷积气":想要转过那千回百转的盘山路,却被山间积聚的云雾所迷惑,

# 积气:云雾之气相积。,千盘:泰山十八盘共有石阶1630余级,是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此处两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似天门云梯。此处以“千盘”代指泰山盘路之多之高。

"谁从九点辨齐州":有谁能够从高高的泰山之巅辨别出中原的九大分区呢。

# 谁从九点辨齐州:李贺《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齐州指中国,“九点”指古代汉地分为九区,分别为冀、豫、兖、青、徐、扬、荆、梁、雍。泰山在齐地,属青州。故该句意思是:有谁能够从高高的泰山之巅辨别出中原的九大分区呢?

"人间处处襄城辙":人世间处处都有像当年黄帝襄城迷路留下车辙那样的迷茫,

# 襄城辙:《庄子·徐无鬼》:“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今名泰隗山),方明为御,昌?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阂、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适遇牧马章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襄城:河南省有襄城县,在大隗山南。这段话的意思在于阐释道家无为、不生事的主旨。辙:车马的痕迹。

"矫首苍茫迥自愁":抬头望向那苍茫的天地,心中涌起深深的愁绪。

# 迥: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岱六首(其四)》是明代诗人王世贞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以登泰山为主题,内容上,既回顾了秦松与帝王车驾留下的历史痕迹,营造出历史的沧桑感,又生动描绘了泰山天门、日观峰的雄伟奇幻之景,还借登山途中的迷茫及对九州的俯瞰,引发对人生的思考,最后由黄帝襄城迷路典故,抒发了人生处处迷茫的愁绪。这首诗融历史、自然、人生于一体,展现了王世贞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将登泰山的所见所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意境开阔,情感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朝复古派“后七子”的领袖之一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等,祖籍太仓(今属江苏)。嘉靖进士,历官主事、按察使、布政使等职。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王世贞是明朝复古派“后七子”的领袖之一,与李攀龙并称“王李”,独主文坛二十年,亦为藏书家。早期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倡导复古摹拟,晚年主张稍有改变,所作诗文渐趋平淡。一生著述颇多,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读书后》《艺苑卮言》《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与悠久历史,如秦松、天门瀑布、日观峰云海等,又通过写山路曲折、云雾迷蒙,以及人间处处如襄城辙般的纷扰,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时的渺小惶惑,以及对人生多歧路、世事多纷扰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夸张:“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把天门、日观峰的景象夸张成银河倒泻、碧海翻悬,极言泰山景色的磅礴壮丽与气势恢宏,让读者对泰山的雄浑有更强烈的感官冲击。

3. 分段赏析

“尚忆秦松帝跸留,至今风雨未全收”,开篇便借秦松这一历史典故,将读者带回到秦始皇封禅泰山的往昔岁月,“尚忆”二字表明对历史的追忆,“至今风雨未全收”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与神秘氛围,暗示秦松历经岁月洗礼,仿佛仍笼罩在当年的风雨之中,既写物又寓情,为全诗奠定了怀古的基调。“天门倒泻银河水,日观翻悬碧海流”,此句运用夸张与想象的手法,生动描绘出泰山南天门如银河水倒泻般的磅礴气势,以及日观峰上云雾似碧海翻涌的壮观景象,“倒泻”“翻悬”等词极具动感,将泰山之雄伟与奇幻展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对泰山景色的惊叹与赞美之情。“欲转千盘迷积气,谁从九点辨齐州”,“欲转千盘”写出登山道路的曲折蜿蜒,“迷积气”则进一步强调了山间云雾缭绕给人带来的迷茫之感,而“谁从九点辨齐州”化用古人从泰山看九州如九点烟尘的典故,既体现了泰山之高,又引发了诗人对宇宙广阔与人生渺小的思考,增添了诗歌的哲理意味。“人间处处襄城辙,矫首苍茫迥自愁”,诗人由登山联想到黄帝襄城迷路的典故,以“人间处处”强调人生道路上的迷茫无处不在,“矫首苍茫”描绘出诗人抬头望向苍茫天地的动作,“迥自愁”则直接抒发了内心深处因人生迷茫和天地辽阔而产生的愁绪,将个人的情感与对人生的感悟紧密结合,使诗歌的情感内涵更为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朱纯《游丝》

下一篇:明·杨慎《闻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