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虏骑近长安":听闻北方敌寇的骑兵已经逼近长安,
"北伐朝廷已遣官":朝廷已经派遣官员去筹划北伐之事。
"路绕居庸烽火暗":道路环绕着居庸关,烽火黯淡无光,
"城高山海戍楼寒":山海关城墙高耸,戍楼透着寒意。
"一时边将当关少":一时之间,能够守卫边关的将领很少,
"六月王师出塞难":六月出征,朝廷的军队出塞作战困难重重。
"先帝恩深能养士":先帝恩德深厚,能够培养和供养将士,
"请缨谁为系楼兰":如今有谁能像汉代终军那样主动请缨,去平定边疆的敌寇呢。
明代文学家,“前七子”代表人物
何景明(1483~1521),明代文学家。字仲默,号白坡、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弘治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受太监刘瑾排挤罢官,后由李东阳荐复官。李梦阳下狱,众莫敢为直,独上书救之。历任吏部员外郎、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为人志操耿介,鄙视荣利,为明代文学流派“前七子”之一。他与李梦阳并称“何李”,又与李梦阳、徐祯卿、边贡并称“四杰”。其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文章以适用为主,诗歌以反映现实、有韵味为好。著有《大复集》《雍大记》《大复论》《四箴杂言》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传闻虏骑近长安,北伐朝廷已遣官”,以“传闻”开篇,营造出一种紧张、不安的氛围,让读者立刻感受到边疆局势的严峻。“虏骑近长安”直接点明敌寇已经逼近京城,形势危急。“朝廷已遣官”则表明朝廷已经有所行动,但仅仅是派遣官员筹划北伐,暗示了局势的紧迫和朝廷应对的仓促。颔联“路绕居庸烽火暗,城高山海戍楼寒”,描绘了居庸关和山海关的景象。“路绕居庸”写出了道路的曲折环绕,“烽火暗”则表现出烽火的黯淡无光,暗示了战事的紧张和局势的不利。“城高山海”突出了山海关城墙的高耸坚固,“戍楼寒”则营造出一种寒冷、孤寂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边疆的紧张局势和将士们的艰辛。颈联“一时边将当关少,六月王师出塞难”,直接指出了当时边防存在的问题。“一时边将当关少”说明能够守卫边关的将领数量不足,这无疑给边疆防御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六月王师出塞难”则强调了六月出征的困难,六月天气炎热,军队出塞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士兵的体力消耗、物资供应等问题,进一步体现了朝廷出师平叛的艰难。尾联“先帝恩深能养士,请缨谁为系楼兰”,运用了汉代终军请缨的典故,终军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年少时就胸怀大志,才华出众。汉武帝时,南越(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一带)与汉朝和亲,汉武帝派终军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入朝归汉,将南越纳入汉朝版图。终军主动向汉武帝请求出使,他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意思是自己愿意接受一根长绳子,一定要把南越王捆绑起来,带到朝廷来。后来“请缨”就成为投军报国或主动请求担当重任的代名词。诗人借这个典故,表达了对无人请缨平定边患的遗憾。“先帝恩深能养士”回顾了先帝培养和供养将士的恩德,与当下无人挺身而出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请缨谁为系楼兰”则以反问的形式,强烈地表达了对无人能够像终军那样主动请缨、平定边疆敌寇的感慨和忧虑,使诗歌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上一篇:明·叶子奇《岳阳晚兴(四首)》
下一篇:明·蔡羽《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