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水滇池万里游":在楚地的江河和滇地的湖泊间游历了万里之遥,
"使车重喜过巴丘":出使的车驾再次欣喜地经过巴丘。
"千家树色浮山郭":千家万户的树木颜色倒映在山边的城郭上,
"七月涛声入郡楼":七月里洞庭湖的波涛声传入郡楼之中。
"寺里池亭多旧主":寺庙里的池亭大多有旧日的主人,
"城中冠盖半同游":城中达官贵人有一半曾一同游览过此地。
"明朝又下章华路":明天又要踏上前往章华台的路上,
"江月湖烟绾别愁":江上的明月和湖中的烟雾缠绕着离别的愁绪。
明代文学家,“前七子”代表人物
何景明(1483~1521),明代文学家。字仲默,号白坡、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弘治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受太监刘瑾排挤罢官,后由李东阳荐复官。李梦阳下狱,众莫敢为直,独上书救之。历任吏部员外郎、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为人志操耿介,鄙视荣利,为明代文学流派“前七子”之一。他与李梦阳并称“何李”,又与李梦阳、徐祯卿、边贡并称“四杰”。其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文章以适用为主,诗歌以反映现实、有韵味为好。著有《大复集》《雍大记》《大复论》《四箴杂言》等。
1. 分段赏析
“楚水滇池万里游,使车重喜过巴丘”:“楚水滇池万里游”体现了诗人游历的广阔,从楚地的水域到滇地的湖泊,行程万里,暗示了诗人的阅历丰富。“使车重喜过巴丘”中,“重喜”二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再次经过巴丘时的喜悦心情,可能是因为巴丘有诗人熟悉或喜爱的景物,也可能是这里承载着诗人的某些回忆。“千家树色浮山郭,七月涛声入郡楼”:“千家树色浮山郭”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千家树色”是静态的描写,展现出岳阳城周围树木的繁茂;“浮山郭”则是动态的描写,给人一种树色仿佛漂浮在山郭之上的感觉,生动地描绘出岳阳城的美景。“七月涛声入郡楼”则通过涛声传入郡楼,从听觉的角度展现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力量。“寺里池亭多旧主,城中冠盖半同游”:“寺里池亭多旧主”暗示了岳阳的寺庙历史悠久,池亭多有旧日的主人,体现出当地的人文底蕴深厚。“城中冠盖半同游”则表明诗人在岳阳的交游广泛,城中达官贵人有一半曾与诗人一同游览过此地,反映出诗人在当地的社交活动和影响力。“明朝又下章华路,江月湖烟绾别愁”:“明朝又下章华路”点明了诗人即将离开岳阳,踏上前往章华台的旅程。“江月湖烟绾别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江月湖烟赋予了人的情感,仿佛它们能够缠绕着诗人的离别愁绪,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岳阳的不舍之情,使离别的愁绪更加浓郁。
上一篇:明·蔡羽《暮春》
下一篇:明·汪广洋《宝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