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ǔ
dēng
qīng
shuǐ
yíng
chéng

朝代:明作者:齐之鸾浏览量:3
shuò
fāng
sān
chóng
yáng
jié
gàn
jīng
suì
suì
máng
bìn
gān
chén
bái
huā
yóu
sòng
sài
yuán
huáng
zhōng
chéng
shū
yǒu
huí
tiān
tài
zǎi
gōng
jiān
fāng
yún
wài
hǎo
nán
yàn
shū
xiān
wèi
bào
jiāng
xiāng

译文

在北方,重阳节已经过了三次,而黄河边的军队每年都忙得不可开交。我的头发已经因为尘世的奔波而变白,但菊花还是在边疆绽放着黄色的花朵。中丞的奏疏有着挽回局势的强大力量,太宰的功劳更是覆盖了广袤的地方。我想在云外呼唤南飞的大雁,让它带上我的书信,先给家乡的亲人报个平安。

逐句剖析

"朔方三度重阳节":在北方,重阳节已经过了三次,

# 朔方三度重阳节:在宁夏过了三次重阳节。

"河曲干旌岁岁忙":而黄河边的军队每年都忙得不可开交。

# 干旌:旌旗的一种。以五色鸟羽饰旗竿,树于车后,以为仪仗。,河曲:黄河。

"鬓发已甘尘路白":我的头发已经因为尘世的奔波而变白,

"菊花犹送塞垣黄":但菊花还是在边疆绽放着黄色的花朵。

"中丞疏有回天力":中丞的奏疏有着挽回局势的强大力量,

"太宰功兼蹜地方":太宰的功劳更是覆盖了广袤的地方。

# 蹜:形容小步快走。《万历朔方新志》作“缩”。,太宰:官名。明朝为吏部尚书的别称。

"云外好呼南去雁":我想在云外呼唤南飞的大雁,

"系书先为报江乡":让它带上我的书信,先给家乡的亲人报个平安。

# 江乡:多江河的地方。多指江南水乡。,系书:谓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九日登清水营城》是明代齐之鸾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创作于重阳节诗人登上清水营城之际。首联点明在北方边塞已度过三个重阳节,且当地常年因战事忙碌。颔联通过“鬓发白”与“菊花黄”的对比,抒发了诗人自身的沧桑之感。颈联赞扬了中丞和太宰的功绩,体现出诗人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尾联则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到江南故乡的心情,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全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又有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大臣,诗人

齐之鸾,男,字瑞卿,号蓉川,安徽桐城县城人,明朝有名的直臣,事迹入选明史,为桐城历史上的第一位翰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出自《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同样收录了此诗)。清水营为明代堡寨,其故址位于现今灵武市磁窑堡镇清水营村境内。最初的旧城周长约一里,在弘治十三年(1500年)时,都御史王珣将其拓展至二里。此城堡北侧紧邻明长城,因东北依傍清水河而得名,是明长城内侧沿线的军事防御设施之一。于长城沿线众多屯兵城堡而言,清水营城属于规模较大的一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登高诗。描绘了作者在朔方三度重阳的所见所感,通过描写边塞景色、自身鬓发变化,展现边塞生活。同时赞颂中丞和太宰的功劳,最后借欲托大雁传书,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体现出作者对边塞生活的感慨与对家乡的眷恋。

2. 分段赏析

“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朔方”点明了地点是北方边塞,“三度重阳节”说明诗人在此已度过三个重阳节,强调了时间的漫长。“河曲干旌岁岁忙”描绘了黄河弯曲之处每年都因战事而旗帜飘扬、一片繁忙的景象,突出了边塞的紧张局势和动荡不安,为全诗奠定了沉重的基调。“鬓发已甘尘路白,菊花犹送塞垣黄”:“鬓发已甘尘路白”写出了诗人两鬓斑白,甘愿在尘世的道路上历经沧桑,表现出诗人的无奈和沧桑之感。“菊花犹送塞垣黄”则以菊花依旧在边塞绽放黄色花朵,与诗人的衰老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感慨。“中丞疏有回天力,太宰功兼蹜地方”:“中丞疏有回天力”赞扬了中丞所上的奏章有着扭转局势的巨大力量,体现了中丞的才能和功绩。“太宰功兼蹜地方”则指出太宰的功劳兼顾着治理地方事务,表达了对太宰的肯定和赞美。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和对功臣的敬仰。“云外好呼南去雁,系书先为报江乡”:“云外好呼南去雁”表达了诗人渴望呼唤南去的大雁,“系书先为报江乡”则说明诗人想让大雁系上书信,先报告给江南的故乡。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故乡的思念之情,使诗歌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赵宧光妻《短歌行(二首)》

下一篇:明·邵宝《松风阁次莫东川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