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三度重阳节":在北方,重阳节已经过了三次,
# 朔方三度重阳节:在宁夏过了三次重阳节。
"河曲干旌岁岁忙":而黄河边的军队每年都忙得不可开交。
# 干旌:旌旗的一种。以五色鸟羽饰旗竿,树于车后,以为仪仗。,河曲:黄河。
"鬓发已甘尘路白":我的头发已经因为尘世的奔波而变白,
"菊花犹送塞垣黄":但菊花还是在边疆绽放着黄色的花朵。
"中丞疏有回天力":中丞的奏疏有着挽回局势的强大力量,
"太宰功兼蹜地方":太宰的功劳更是覆盖了广袤的地方。
# 蹜:形容小步快走。《万历朔方新志》作“缩”。,太宰:官名。明朝为吏部尚书的别称。
"云外好呼南去雁":我想在云外呼唤南飞的大雁,
"系书先为报江乡":让它带上我的书信,先给家乡的亲人报个平安。
# 江乡:多江河的地方。多指江南水乡。,系书:谓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
明代大臣,诗人
齐之鸾,男,字瑞卿,号蓉川,安徽桐城县城人,明朝有名的直臣,事迹入选明史,为桐城历史上的第一位翰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登高诗。描绘了作者在朔方三度重阳的所见所感,通过描写边塞景色、自身鬓发变化,展现边塞生活。同时赞颂中丞和太宰的功劳,最后借欲托大雁传书,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体现出作者对边塞生活的感慨与对家乡的眷恋。
2. 分段赏析
“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朔方”点明了地点是北方边塞,“三度重阳节”说明诗人在此已度过三个重阳节,强调了时间的漫长。“河曲干旌岁岁忙”描绘了黄河弯曲之处每年都因战事而旗帜飘扬、一片繁忙的景象,突出了边塞的紧张局势和动荡不安,为全诗奠定了沉重的基调。“鬓发已甘尘路白,菊花犹送塞垣黄”:“鬓发已甘尘路白”写出了诗人两鬓斑白,甘愿在尘世的道路上历经沧桑,表现出诗人的无奈和沧桑之感。“菊花犹送塞垣黄”则以菊花依旧在边塞绽放黄色花朵,与诗人的衰老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感慨。“中丞疏有回天力,太宰功兼蹜地方”:“中丞疏有回天力”赞扬了中丞所上的奏章有着扭转局势的巨大力量,体现了中丞的才能和功绩。“太宰功兼蹜地方”则指出太宰的功劳兼顾着治理地方事务,表达了对太宰的肯定和赞美。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和对功臣的敬仰。“云外好呼南去雁,系书先为报江乡”:“云外好呼南去雁”表达了诗人渴望呼唤南去的大雁,“系书先为报江乡”则说明诗人想让大雁系上书信,先报告给江南的故乡。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故乡的思念之情,使诗歌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上一篇:明·赵宧光妻《短歌行(二首)》
下一篇:明·邵宝《松风阁次莫东川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