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
shàng
zhú
zhī

朝代:明作者:高启浏览量:3
hán
shāo
suī
shù
gāo
jié
ào
shuāng
fēng
nìng
kěn
suí
tuán
shàn
qiū
lái
yuàn
qiè
zhōng

译文

竹枝清瘦仅有数片叶子,却有着高洁的节操,傲然挺立在寒风霜雪中。宁愿伴随团扇共度时光,到了秋天就被遗弃在箱箧之中,徒自哀怨。

逐句剖析

"寒梢虽数叶":竹枝清瘦仅有数片叶子,

"高节傲霜风":却有着高洁的节操,傲然挺立在寒风霜雪中。

"宁肯随团扇":宁愿伴随团扇共度时光,

"秋来怨箧中":到了秋天就被遗弃在箱箧之中,徒自哀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扇上竹枝》是元末明初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以扇面竹枝画为题材,通过“寒梢虽数叶,高节傲霜风”的简练描写,展现竹枝清瘦却坚韧的形态,暗喻文人风骨。后两句“宁肯随团扇,秋来怨箧中”巧用班婕妤团扇典故,既写竹枝不愿随团扇被弃置的孤傲,又寄托诗人不慕荣华的志向。诗歌突破传统咏竹诗繁茂意象,以“数叶”显清癯,用“霜风”衬气节,从画里的竹枝,让人想到文人坚守品格的精神。作为题画诗,展现绘画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动荡,高启身为“吴中四杰”的核心人物,借竹枝题扇之作表达文人气节。他曾担任翰林院国史编修官,身处政治漩涡却能保持独立人格,此诗可看作他拒绝趋炎附势的精神体现。1373年,高启因《上梁文》案被腰斩,该作品中暗含的人生选择,与其悲剧结局形成了历史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扇上竹枝》是元末明初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也是一首题扇咏物诗,诗歌介绍了游子来到水心书院的水心亭,描绘了此地的情景与游子的所思所感,体现了明代文人寄情山水、追求高洁志趣的精神,营造出一种世外隐逸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情怀与对人生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用典:“病菊东篱醉”巧用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典故原意是表达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与心境;作者在诗中以此表现自己的隐逸情怀。“幽兰陋室馨”巧用刘禹锡《陋室铭》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典故,典故原意是借陋室表达自身品格的高洁;作者在诗中用此彰显自己品格的高洁。“宁肯随团扇”句巧用班婕妤《怨歌行》典故,原指美人失宠后如秋扇被弃置不用,诗中转喻文人不愿趋附权贵的选择。诗人借团扇秋弃的命运,暗示元末官场中依附者的结局,反衬自身坚守气节的态度。对偶:“同流混清浊,高思入玄青”,“同流”对“高思”,“混清浊”对“入玄青”,句式工整,使诗句富有节奏感。“病菊东篱醉,幽兰陋室馨”,“病菊”对“幽兰”,“东篱醉”对“陋室馨”,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虚实结合:“寒梢虽数叶,高节傲霜风”为实写,通过“寒梢”“数叶”具象描绘竹枝清瘦形态,“霜风”暗指元末政治寒流;“宁肯随团扇,秋来怨箧中”为虚写,将竹枝人格化为拒绝随波逐流的文人,“团扇秋弃”典故虚指功名如秋扇见捐。意象组合:“寒梢虽数叶,高节傲霜风”,“寒梢”“数叶”“高节”“霜风”等意象组合,既勾勒出寒冬中竹枝的形态,又暗喻诗人在乱世中的处境,展现其坚守气节的精神。“宁肯随团扇,秋来怨箧中”,“团扇”“箧中”等意象组合,既关联汉代班婕妤秋扇见弃的典故,又影射诗人自身命运。

3. 分段赏析

“寒梢虽数叶”,“寒梢”二字勾勒出竹枝生长的环境特征——寒冬中光秃的枝干,既写实又暗喻元末乱世的政治寒流。“虽数叶”通过数量词强化视觉形象,稀疏的竹叶与常见繁茂竹意象形成反差,暗示诗人虽处孤寂境遇仍保持精神独立。这种的笔法,既符合扇面绘画留白的艺术特性,又映射诗人拒绝随波逐流的心境。如元末江南文人多依附新朝,高启却隐居青丘,恰似竹枝在萧瑟中坚守本真。“高节傲霜风”,“高节”直指竹枝生理特征,三至四节的竹茎在视觉上形成向上延伸的线条美;“傲”字赋予静态物象动态人格,与“霜风”构成对抗性意象。霜风既指自然界寒流,亦隐喻朱元璋政权对文人的打压。诗人将竹枝在风霜中挺立的姿态,转化为坚守气节的精神宣言。这种写法,与其拒绝入仕朱元璋的经历相呼应——正如竹枝不因风雪折腰,高启亦不因权势屈服。“宁肯随团扇”,“宁肯”二字以决绝语气展现价值选择,将竹枝人格化为具有主观意志的主体。团扇典故暗含双重隐喻:既指汉代班婕妤秋扇见弃的命运,又影射元末文人依附权贵的现象。诗人借竹枝“不随团扇”的拟人化描写,既批判时人追逐荣华的浮躁风气,又确立自身“不慕金玉爱清贫”的价值坐标。这种选择在1368年明朝建立后更具现实意义——当多数文人争相为新朝效力时,高启选择归隐。“秋来怨箧中”,“怨”字表面写团扇被弃的物哀,实则抒发知识分子对时代变迁的失望。箧中竹枝的命运轨迹,暗合诗人从隐居到罹难的真实经历:1373年因《上梁文》案被腰斩,恰似竹枝秋后被弃置箱笼。揭示文人理想与现实困境的冲突。竹枝从清供之物沦为弃物的过程,象征着高启这类知识分子在改朝换代中的悲剧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高启《圣寿节早朝》

下一篇:明·孙承宗《春怀六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