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曾经歌舞来":这片土地曾经有过歌舞升平的热闹,
"风流回首即尘埃":回首往昔的风流韵事,如今已如尘埃般消散无迹。
"王孙芳草为谁绿":春日里王孙喜爱的芳草,如今又为谁染绿,
"寒食梨花无主开":寒食节的梨花正自开落,却再无主人来赏玩怜惜。
"郎去排云叫阊阖":郎君你曾如排云直上,叩击天宫的阊阖之门,
"妾今行雨在阳台":而我如今恰似巫山神女,在阳台独行,唯有风雨相伴。
"衷情诉与辽东鹤":满怀衷肠只能诉与那辽东归来的仙鹤,
"松柏西陵正可哀":西陵墓地的松柏林间,正回荡着凄凉的叹息。
苏小小(479年-约502年),南朝齐时期著名歌伎、钱塘第一名伎,常坐油壁车。历代文人多有传颂,唐朝的白居易、李贺,明朝的张岱,近现代的曹聚仁、余秋雨,都写过关于苏小小的诗文。有文学家认为苏小小是“中国版的茶花女”。
1. 分段赏析
首联:“此地曾经歌舞来,风流回首即尘埃”以叙事性笔触勾勒场景:首句点出西湖之地曾有歌舞繁华,次句以“回首尘埃”形成转折,将往昔风流与当下寂寥并置。“曾经”二字暗含时光流逝的纵深感,“尘埃”喻指繁华消散的虚无,二者构成对比,在语言上质朴而凝练,奠定全诗对历史兴衰的叹惋基调,属于典型的借景抒情,通过场景切换引发对世事无常的思索。颔联:“王孙芳草为谁绿,寒食梨花无主开”选取“芳草”“梨花”等自然景物,以“为谁绿”“无主开”的疑问句式,将草木的生机与人事的凋零形成张力。“王孙”典出《楚辞》,原指贵族子弟,此处代指昔日赏景之人,“无主”则直接点出景物无人赏玩的孤寂。诗句以反问强化情感,通过景物的“主动”生长与“被动”荒芜,映射出繁华落尽后的空旷与苍凉。颈联:“郎去排云叫阊阖,妾今行雨在阳台”化用双重典故:“排云叫阊阖”典出《楚辞》,借叩击天宫之门喻指男子离去(或追求仕途、或远别);“行雨阳台”化用巫山神女传说,以神女独行阳台的意象,暗示女子独居的孤寂。两句以“郎去”“妾今”形成人物动作的对照,一“去”一“留”之间,既交代离别事实,又通过典故的象征意义,含蓄表达思念无着、聚散无常的哀伤,属于借典抒情,结构上形成情感的递进。尾联:“衷情诉与辽东鹤,松柏西陵正可哀”以“辽东鹤”(丁令威化鹤归乡,喻物是人非)与“松柏西陵”(墓地景象,象征生命终结)的意象组合,将个人衷情拓展至对生命本质的思索。“诉与”二字赋予仙鹤以倾听者角色,实则凸显倾诉对象的虚无;“正可哀”收束全诗,既呼应首联的“尘埃”,又将离别之痛升华为对时光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悲慨。景物与情感交融,通过典故的运用,在有限的篇幅中实现了从个人感伤到哲理追问的深化。
上一篇:明·董少玉《寄夫在岢岚》
下一篇:明·杨承鲲《忆事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