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寻幽度岭迟":我骑着马,悠然自得地缓缓翻越山岭,
# 寻:一作幽。
"老僧不识使君谁":山寺中的老僧,并不认识身为地方长官的我究竟是谁。
"门开红叶林间寺":推开寺门,只见一片火红的枫林环绕着古寺,
# 间:一作中。
"泉浸青山石上池":清澈的泉水流淌,浸润着青山间石头堆砌而成的池塘。
"残果已收猿食少":树上的残果早已被收走,猿猴可吃的食物变得稀少,
"枯松欲折鹤巢危":干枯的松树摇摇欲坠,连鹤鸟的巢穴都岌岌可危。
"壁间不用题名字":寺壁间不必再题上自己的名字,
"无限苍苔没旧碑":无数的苍苔早已将旧碑淹没。
# 限:一作数。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骑马寻幽度岭迟,老僧不识使君谁”描绘了诗人与临川公骑马慢行,翻山越岭去寻找幽静之处的情景,“迟”字体现出悠然闲适的状态。同时,写寺中老僧不认识临川公,增添了一种质朴自然的氛围,也侧面说明此地远离尘世,少有人来。颔联“门开红叶林间寺,泉浸青山石上池”为写景的妙笔。展现了红叶漫山的林间,寺庙大门敞开着,仿佛在迎接诗人一行。而清澈的泉水,浸润着青山环绕的石上天池,画面色彩鲜明,意境清幽静谧,给人以美的享受,充分体现出天池一带景色的秀丽与独特。颈联“残果已收猿食少,枯松欲折鹤巢危”诗人将目光聚焦于山中的动物和植物。残果被收走后,猿猴的食物变得稀少,而枯松即将折断,使得鹤巢也面临着危险。这两句通过描写猿猴和鹤的生存困境,营造出一种萧瑟、衰败的氛围,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自然的变迁。尾联“壁间不用题名字,无限苍苔没旧碑”诗人发出感慨,认为不必在墙壁上题写名字。因为无数的苍苔已经淹没了旧时的碑刻,过去的名字和事迹都已被岁月覆盖。此联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沧桑、人事无常的感慨,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生的虚无感。
上一篇:明·羽素兰《落花(七首)》
下一篇:明·周鼎《杂兴(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