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àn
mén

朝代:明作者:谢榛浏览量:3
nián
yàn
mén
shuāng
zhēng
ān
wàng
tiān
cǎn
xíng
lǎo
gèng
nán
rén
yān
shuǐ
jìng
guǐ
huǒ
zhào
shā
hán
zhàn
kōng
bēi
gǎn
fēng
shù
jiǎo
cán

译文

踏上了雁门边陲年久的山路,严霜冷雾追打着行进的骑鞍。遥望处荒野托起的高天何等惨淡,随心乘意的闲游已是越老越难。长河远隔的炊烟静若死寂,沙海中的鬼火抖动着阴森的寒颤。持久的杀伐征战令人空自悲戚,凄厉的风吼中断续飘逝的号角仍在呜咽。

逐句剖析

"昔年雁门路":踏上了雁门边陲年久的山路,

"霜气逼征鞍":严霜冷雾追打着行进的骑鞍。

"野望天何惨":遥望处荒野托起的高天何等惨淡,

"徒行老更难":随心乘意的闲游已是越老越难。

# 徒行:步行,也形容无事闲行。

"人烟隔水静":长河远隔的炊烟静若死寂,

# 人烟:原意为炊烟,也泛指住户、人家。

"鬼火照沙寒":沙海中的鬼火抖动着阴森的寒颤。

"战伐空悲感":持久的杀伐征战令人空自悲戚,

"风凄戍角残":凄厉的风吼中断续飘逝的号角仍在呜咽。

# 戍角:戍守驻军的号角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雁门》是明代谢榛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雁门古道为题材,描绘了昔日雁门路上的凄凉景象。首联“霜气逼征鞍”点出旅途的苦寒;颔联写野外景象凄惨,老人徒步前行的艰难;颈联通过“人烟静”“鬼火寒”勾勒出荒凉萧瑟之景;尾联由景生情,抒发对战伐带来苦难的悲感。诗歌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旅途的艰辛、环境的荒凉与战伐的悲戚融为一体。语言凝练,画面感强,“逼”“惨”“寒”“残”等字准确渲染出凄苦氛围,真切表达了诗人对边塞战乱的痛心与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文学家

谢榛(1495~1575),明代文学家。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临清(今属山东)人。早年苦学诗,西游彰德受到赵康王礼遇。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谢榛与李攀龙、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结诗社,并称“后七子”。其倡导取法盛唐,为诗以律绝见长。后遭王攀龙排斥,客游于秦、晋藩王间,颇受尊崇。他一生未仕,力主诗摹盛唐,诗风婉然唐音。著有《四溟山人集》《四溟诗话》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歌描绘了诗人昔年行走在雁门古道时的所见所感,通过霜气逼鞍、野天惨淡、徒行艰难、人烟寂静、鬼火照沙等萧瑟景象,营造了雁门一带荒凉苦寒的氛围,表达了对边疆战伐不息的悲感以及对戍边生活艰辛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首联“昔年雁门路,霜气逼征鞍”以回忆开篇,“昔年”二字引出往昔的旅途记忆,“雁门路”点明地点的偏远与艰险。“霜气逼征鞍”中“逼”字用得极为传神,既写出深秋寒霜的凛冽刺骨,仿佛正紧紧压迫着行人的马鞍,又暗示了旅途环境给人带来的沉重压力,开篇便营造出萧瑟悲凉的氛围。颔联“野望天何惨,徒行老更难”紧承首联,进一步描绘旅途所见所感。“野望天何惨”展现出旷野之上天空阴沉昏暗的景象,以开阔的自然背景渲染出压抑的气氛;“徒行老更难”则将视角转向行人自身,“徒行”说明旅途无车马可乘的艰辛,“老更难”叠加了年岁已高的困顿,使旅途的悲苦之情更加具体可感。颈联“人烟隔水静,鬼火照沙寒”描写沿途细节,画面感极强。“人烟隔水静”写出人烟稀少,隔着水流更显天地间的寂静荒凉,暗示此地因战乱而变得萧条;“鬼火照沙寒”以“鬼火”这一特殊意象,搭配“沙寒”的触觉描写,既刻画了夜晚沙漠的阴森景象,又暗指这里曾是古战场,残留着战争的痕迹,字里行间透着令人心悸的寒意。尾联“战伐空悲感,风凄戍角残”由景入情,直抒胸臆。“战伐空悲感”点出战争带来的苦难,“空”字中蕴含着面对战祸无力改变的无奈与悲哀;“风凄戍角残”以凄冷的风声和断断续续的戍边号角声作结,将全诗的悲凉氛围推向极致。这残破的号角声不仅是边疆萧瑟景象的写照,更暗含着诗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余韵悠长,引人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汪本《舟中有成》

下一篇:明·王醇《日珥录(五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