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嫣然国色眼中来":那娇艳动人的国色一下子映入眼帘,
# 嫣然:美好的样子。
"红玉分明簇一堆":如同鲜明的红玉般,簇拥成一堆。
# 红玉:此指红牡丹的花瓣。
"最爱倚阑如欲语":最喜爱它依着栏杆,好像要说话的样子,
"缘知举酒特先开":我知道它是特意赶在饮酒时节率先开放的。
"洛中旧谱头须接":按照洛阳旧有的牡丹品种谱系,它的品种源头需要接续探究,
# 洛中: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吴下新居手自栽":在吴地的新居里,是我亲手栽种它。
# 吴下:今江苏省苏州市辖县。
"若向花间求匹配":如果要在花丛之中寻找与之相匹配的事物,
"扬州琼树是仙材":那么扬州的琼树就是与之相配的仙品。
# 琼树:此指琼花。叶柔而蓝泽,花色微黄而有香。,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
明代文学家
吴宽(1435?~1504),明代文学家。字原博,号匏庵,世称匏庵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成化八年进士,授翰林修撰,官至礼部尚书。卒后赠太子少保,谥号文定。吴宽少壮好学,老而弥笃。其力攻《左传》《汉书》,研习唐宋大家之诗文,最喜苏轼。其文“不事追琢,独严体裁,蕴籍简淡,理致悠长”,诗则“用事浑然天成,不见痕迹”,自成一家。其书法学苏轼,尤工行书。有诗文集《匏翁家藏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首联:“嫣然国色眼中来,红玉分明簇一堆。”上句“嫣然国色眼中来”中“嫣然”描绘出牡丹娇艳美好的样子,“国色”则强调了其高贵的气质和出众的容貌。“眼中来”生动地表现出牡丹映入眼帘时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下句“红玉分明簇一堆”,将牡丹比作鲜明的红玉,形象地写出了牡丹颜色的鲜艳和纯净。“簇一堆”则描绘出牡丹花朵簇拥在一起的繁茂景象,进一步突出了其生机勃勃的状态。颔联:“最爱倚阑如欲语,缘知与酒特先开。”上句“最爱倚阑如欲语”中“倚阑”赋予牡丹一种优雅的姿态,仿佛它依靠着栏杆,静静伫立。“如欲语”则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牡丹人格化,使其具有了生命力和情感,仿佛在与诗人进行无声的交流,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下句“缘知与酒特先开”中“缘知”表示知道、了解,“与酒特先开”说明牡丹特意赶在饮酒时节开放,暗示了牡丹与饮酒文化的关联,也可能寄托了诗人在饮酒赏花时的愉悦心情。颈联:“洛中旧谱头须接,吴下新居手自栽。”上句“洛中旧谱头须接”中“洛中”指洛阳,洛阳是牡丹的著名产地,有着悠久的牡丹栽培历史和丰富的品种资源。“旧谱”指的是洛阳旧有的牡丹品种谱系。“头须接”则表明要探究牡丹品种的源头和传承关系,体现了诗人对牡丹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关注。下句“吴下新居手自栽”中“吴下”指吴地,即诗人的居住之地。“手自栽”强调了诗人亲自参与牡丹的栽种过程,表达了他对牡丹的喜爱和珍视之情。尾联:“若向花间求四配,扬州琼树是仙材。”上句“若向花间求四配”中“若”表示假设,“花间求四配”则是在花丛中为牡丹寻找与之匹配的四样事物,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下句“扬州琼树是仙材”中“扬州琼树”是传说中的仙树,象征着美好和珍贵。“是仙材”则将牡丹与扬州琼树相提并论,进一步突出了牡丹的高雅和超凡脱俗,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高度赞美之情。
下一篇:明·袁凯《徐氏建华亭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