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五原塞":太阳西落五原边塞,一片萧条,
"萧条亭堠空":瞭望亭和土堡都空无一人。
"汉家讨狂虏":朝廷讨伐北方的敌人,
"籍役满山东":山东一带登记征用的兵役人满为患。
"去年出飞狐":去年从飞狐出兵征战,
"今年出云中":今年又从云中出兵作战。
"得地不足耕":夺得的土地不够用来耕种,
"杀人以为功":却把杀人当作功劳。
"登高望衰草":登上高处遥望衰败的野草,
"感叹意何穷":心中的感叹无穷无尽。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1. 分段赏析
“日落五原塞,萧条亭堠空”两句描绘出一幅边塞日暮的荒凉景象。太阳缓缓落下五原塞,“日落”这一时刻本就带着几分落寞之感,置于边塞,更添凄清。“萧条”一词点明环境氛围,“亭堠空”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寂寥,亭堠作为边境上用于瞭望、警戒的建筑,此时空空如也,既写出了边地的地广人稀,也暗示了战争给这里带来的破坏,往昔或许还有戍守之人,如今却空无一人,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基调。“汉家讨狂虏,籍役满山东”两句,“汉家”代指明朝,这里是说朝廷为了征讨北方少数民族,在山东一带大规模征调兵役。“籍役”指登记征用劳役,“满”字生动地表现出征役范围之广,百姓被大量征调,社会因此动荡不安,深刻地讽刺了明朝统治者好大喜功,为了所谓的天威,不顾百姓疾苦,盲目发动战争的行为。“去年出飞狐,今年出云中”两句运用对句形式,以“去年”与“今年”、“飞狐”与“云中”相对照。连续两年不断从飞狐、云中出兵,虽未直接提及战争的频繁,却通过这种时间与地点的列举,将明朝征讨的频繁程度直观地展现出来。这种频繁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揭示了战争的持续性与残酷性。“得地不足耕,杀人以为功”两句,诗人的态度鲜明而愤慨。朝廷发动战争,掠得土地,然而这些土地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进行耕种,不能给百姓带来实际的益处,也就不能称之为功劳。而朝廷却将大肆杀戮敌人作为功绩,“杀人以为功”深刻地批判了战争的非正义性,这种以杀人为目的的战争,不仅造成了大量无辜生命的消逝,也让边塞变得更加萧条,呼应了前文“萧条亭堠空”的景象,指出这萧条之象正是不义战争的恶果。“登高望衰草,感叹意何穷”两句,诗人登上高处,放眼望去,只见衰草连天。“衰草”这一意象,象征着荒芜、衰败,进一步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土地荒芜,生机全无。“感叹意何穷”则直白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感慨与忧虑,对战争给国家、百姓带来的灾难感到痛心,对时局充满了悲观,这种忧患意识层层叠叠,难以言尽。
上一篇:明·刘基《次韵和石末公春日感怀》
下一篇:明·许继《夜宿期王修德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