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剑佩拥椒除":宫廷外旌旗猎猎,佩剑之士簇拥在宫殿台阶旁,
"尚想戎衣革命初":让人不禁想起开国君主身着戎装、开创基业之初的情景。
"绿草不侵雕辇路":御路整洁,绿草都不敢肆意生长侵犯,
"红云常护紫宸居":吉祥的红云常常护佑着帝王居住的宫殿。
"金银宫阙三山外":那宫殿华丽得如同传说中海外三山的金银宫阙,
"烟雨楼台六代余":而在烟雨笼罩下的楼台,还残留着六朝兴衰的痕迹。
"谁谓长江天作堑":谁说长江是天然的阻隔,
"八荒今日共车书":如今天下一统,四方都遵循相同的制度。
明代文学家、诗人,复古派文人
李维桢(1547—1626)明湖广京山人,字本宁。隆庆二年进士。授编修,进修撰,出为陕西参议,迁提学副使,天启初以布政使致仕家居。又召为南京太常卿,不就,以荐为南京礼部右侍郎,进尚书。博闻强记,文章弘肆有才气,海内请求者如市,负重名四十年,其诗文声价腾涌,然多应酬之作,品格不高。有《史通评释》、《黄帝祠额解》及《大泌山房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旌旗剑佩拥椒除,尚想戎衣革命初”:“旌旗剑佩拥椒除”,诗人起笔描绘出南都宫廷前旌旗招展,佩剑之士簇拥在宫殿台阶旁的威严场面。“旌旗”象征着皇家的威严与权力,“剑佩”则凸显出宫廷侍卫的庄重与肃穆,“拥椒除”生动地展现出宫廷周围森严的守卫景象。“尚想戎衣革命初”,由眼前宫廷的盛景,引发对开国之初的联想,仿佛看到君主身着戎装,历经艰难革命,开创基业的情景。这一联借景抒情,将当下的宫廷盛景与往昔的开国艰辛相勾连,为全诗奠定了庄重且带有历史感的基调,在时空的交错中,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追忆与思考。颔联“绿草不侵雕辇路,红云常护紫宸居”:“绿草不侵雕辇路”,细腻地刻画了宫廷御路的整洁与庄严。宫廷的道路上,绿草似乎都不敢肆意生长,不会侵犯御路,凸显出此处的神圣与不可侵犯,也从侧面反映出宫廷的尊贵与威严。“红云常护紫宸居”,“红云”这一意象带有祥瑞的色彩,常常环绕、护佑着帝王居住的宫殿。“紫宸居”指代帝王宫殿,此句营造出一种祥瑞笼罩、庄重肃穆的氛围,体现出宫廷的神圣与安稳,也暗示着王朝的统治受到上天庇佑,表达了诗人对王朝正统与稳定的歌颂。颈联“金银宫阙三山外,烟雨楼台六代余”:“金银宫阙三山外”,运用夸张与想象的手法,将南都的宫殿比作传说中海外三座仙山上的金银宫阙,描绘出宫殿的华丽与神秘,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从侧面展现出南都宫廷的壮丽与辉煌。“烟雨楼台六代余”,笔锋一转,将目光投向历史。“烟雨楼台”营造出一种朦胧、沧桑的氛围,暗示着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经朝代更迭,昔日的楼台在烟雨的笼罩下,残留着历史的痕迹。这一联虚实结合,“金银宫阙”是虚写,展现当下宫殿的华丽幻想;“烟雨楼台”是实写,映照出六朝兴衰的历史余韵,使诗歌在时空的跨度中,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沧桑感。尾联“谁谓长江天作堑,八荒今日共车书”:“谁谓长江天作堑”,以反问的语气起笔,“长江天堑”在历史上常被视为阻隔南北、影响统一的天然屏障。这里诗人提出质疑,打破了传统观念中长江对统一的阻碍认知。“八荒今日共车书”,则强调在当下的时代,天下四方(八荒)都遵循统一的制度(车同轨、书同文),表达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此联通过反问加强语气,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对国家统一的自豪与赞颂之情,升华了诗歌的主题,展现出一种宏大的政治视野与时代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