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二月天":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拂堤杨柳醉春烟":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醉:迷醉,陶醉。,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儿童散学归来早":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
# 散学:放学。
"忙趁东风放纸鸢":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清代诗人
高鼎(1828~1880),清代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咸丰十年,太平军攻陷杭州,高鼎逃到宁波乡间教书为生。高鼎由于在乡村生活的时间较长,创作了不少描绘乡村生活的作品。其诗作风格自然清新,描绘细腻,富有生活气息。诗作当中,《村居》最为有名。著有《拙吾诗文稿》。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生动描绘了江南二月明媚的盎然春色(“春景图”),并特写儿童散学归来放纸鸢的欢快场景(“乐春图”),共同展现出春天勃发的生机。全诗洋溢着作者对春天来临的由衷喜悦与不吝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拟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岸边杨柳吐翠,柔枝在春风中摇曳,轻拂堤岸。“拂”“醉”二字,运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姿态与动人神韵。渲染:村中孩童散学早归,正乘着骀荡春风,放飞纸鸢。诗句由景及人,将明媚醉人的春光与灵动机敏的孩童两相点染,彼此生发,生意盎然中更见希望。
3. 分段赏析
“草长莺飞二月天”此句全景式勾勒早春物候特征。“草长”以动态化描写展现草木破土而出的蓬勃生机,“莺飞”则通过鸟类轻盈姿态点染出春日的活跃氛围。两个动词“长”,“飞”形成视听联动,赋予静态春景以流动的生命感。诗人以“二月天”明确时节定位,将江南早春特有的温润气息凝练于七字之中。本是寻常春景观察,可诗人妙笔生花,用“长”与“飞”的呼应,则写出自然律动的内在节奏,这节奏不是刻意的,而是以精准的动词选择唤醒沉睡的田野,突出初春万物竞发的本质特征。这里诗人此用笔使平面的季节描写顿时充盈着跃动的韵律,而那种“以动写静”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拂堤杨柳醉春烟”此句聚焦堤岸杨柳的拟态化特写。“拂堤”二字活化杨柳姿态,细长枝条随风轻扫堤岸的柔美动态跃然纸上;“醉”字更以人格化手法赋予杨柳情感,将其笼罩于氤氲水汽中的朦胧状态喻为微醺,无形春雾由此具象为可醉之物。春烟本为江南水乡常见薄雾,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醉”字,则写出了自然造物的灵性力量,这力量不是虚妄的,而是以通感修辞将视觉之景(春烟)转化为生命体验(醉意),形成物我交融的意境,突出春日温柔缱绻的特质。这里诗人此用笔使客观景物顿时浸染主观情思,而那种“化物为人”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儿童散学归来早”此句切入人文场景的叙事性转折。“散学”点明事件背景(私塾放学),“归来早”暗含孩童急切归家的欢快心理,尤其“早”字既指放学时辰尚早,更暗示儿童挣脱学堂束缚的迫切。诗人刻意选取“散学”这一日常片段,将前两句自然意象巧妙过渡至人间烟火。本是平淡的生活细节,可诗人妙笔生花,用“早”与“散”的呼应,则写出童心的纯粹特质,这特质不是雕琢的,而是以精准的细节捕捉展现儿童对自由的天然向往,形成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振。这里诗人此用笔使寻常事件顿时承载着生命本真,而那种“以小见大”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忙趁东风放纸鸢”此句以动态高潮收束全诗。“忙趁”二字强化动作张力,凸显儿童争分夺秒的雀跃情态;“东风”呼应前文春景,点明放鸢的最佳时机;“放纸鸢”则以典型春日游戏完成民俗风情的画龙点睛。动词“趁”字尤为精妙,既表现孩童对天时(东风)的敏锐把握,更暗含人与自然的亲密协作。本是通俗的嬉戏场景,可诗人妙笔生花,用“忙趁”的急促感与“放”的舒展感形成对比,则写出童趣的永恒价值,这价值不是刻意的,而是以举重若轻的笔触将瞬间定格为文化符号,突出田园生活的诗意内核。这里诗人此用笔使生活片段顿时升华为精神图景,而那种“天然去雕饰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4. 作品点评
此诗语言晓畅,用词精练。全诗结构清晰:前半部分着墨于景,后半部分聚焦于人。前半以静态描摹为主,后半则点染动态生机。物色人事相映成趣,静谧与生机相得益彰,共同在“村居春景”的主题下,浑然一体。字里行间弥漫着春日特有的欢愉,为读者带来如坐惠风般的美好共鸣。
# 第一句写春景、点时间,第二句特写杨柳醉春烟的景色,三、四句写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放风筝使人感受到春天的可爱。全诗前后情景相衬,织成一幅生动形象的图画。
现代作家、佳木斯作家协会会员王国忠《高一古诗文诵读》
# 高鼎的这首诗,以轻快的笔调写出儿童放风筝的自由与快乐的情景,诗人的快乐与儿童的快乐在诗里交融,让人读来十分轻松。
现代作家、诗人孙朝成《三千年选解三百首:中国传统诗词摘珍解妙》
# 纤媚如晚唐,不俗,故别。
元末明初瞿佑《归田诗话》
# 体物浏亮,斯为不负。
清许梿《文絮笺注》
上一篇:明·王慎中《送郭世重出守南宁》
下一篇: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