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ng

朝代:清作者:沈复浏览量:4
tóng
zhì
shí
néng
zhāng
duì
míng
chá
qiū
háo
jiàn
miǎo
xiǎo
zhī
chá
wén
shí
yǒu
wài
zhī
xià
wén
chéng
léi
zuò
qún
kōng
zhōng
xīn
zhī
suǒ
xiàng
huò
qiān
huò
bǎi
guǒ
rán
áng
shǒu
guān
zhī
xiàng
wèi
zhī
jiāng
yòu
liú
wén
zhàng
zhōng
pēn
yān
shǐ
使
zhī
chōng
yān
ér
fēi
míng
zuò
qīng
yún
bái
guān
guǒ
yún
duān
wèi
zhī
rán
chēng
kuài
cháng
qiáng
āo
chù
huā
tái
xiǎo
cǎo
cóng
chù
dūn
shēn
shǐ
使
tái
dìng
shén
shì
cóng
cǎo
wéi
lín
chóng
wéi
shòu
zhě
wéi
qiū
āo
zhě
wéi
shén
yóu
zhōng
rán
jiàn
èr
chóng
dòu
cǎo
jiān
guān
zhī
xìng
zhèng
nóng
yǒu
páng
rán
shān
dǎo
shù
ér
lái
gài
lài
shé
ér
èr
chóng
jìn
wéi
suǒ
tūn
nián
yòu
fāng
chū
shén
jué
rán
jīng
shén
dìng
zhuō
biān
shù
shí
zhī
bié
yuàn

译文

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逐句剖析

"余忆童稚时":我回忆儿童时,

# 稚:幼小,形容年龄小。,忆:回忆,回想。,余:我。

"能张目对日":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

# 对:面向,对着,朝。,张目:张大眼睛。

"明察秋毫":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

# 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

# 纹理:花纹和条理。,细:仔细。,藐小之物:微小的东西。

"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 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故:所以。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

# 成:像。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 于:在。,私拟:我(把蚊子)比作。私,私自。拟,比。

"心之所向":心里这么想,

"则或千或百":那成千成百的蚊子,

# 或:有的。,则:那么,就。

"果然鹤也":果然都变成仙鹤了;

# 果:果真。

"昂首观之":我抬着头看它们,

# 观:景观。

"项为之强":脖颈都为此僵硬了。

# 项为之强:脖颈为此而变得僵硬了。项,颈,脖颈。为,为此。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又留蚊于素帐中":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

#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喷以烟":用烟慢慢地喷它们,

# 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徐,慢慢地。以,用。

"使之冲烟而飞鸣":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

# 而:承接关系,这里可解释为“便”“就”。,使:让。

"作青云白鹤观":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

# 观:景观。,作:当做。

"果如鹤唳云端":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

# 唳:鸟鸣。

"为之怡然称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为之:因此。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

"花台小草丛杂处":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

"蹲其身":蹲下身子,

"使与台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

"定神细视":聚精会神地观察,

"以丛草为林":把草丛当做树林,

# 林:森林。,以:以……为……:把……当作……。

"以虫蚁为兽":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

"以土砾凸者为丘":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

# 砾:土块。

"凹者为壑":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

# 壑:山沟。

"神游其中":我在其中游玩,

"怡然自得":觉得非常安闲舒适。

# 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又满足的样子。

"一日":有一天,

"见二虫斗草间":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观之":蹲下来观察它们,

"兴正浓":兴趣正浓厚,

# 兴:兴致。

"忽有庞然大物":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

# 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极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而来":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

"盖一癞虾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 虾蟆:蟾蜍的通称。虾蟆,现写作“蛤蟆”。,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

# 为:介词,被。

"余年幼":我那时年纪很小,

"方出神":正看得出神,

# 方出神:正在出神。方,正。

"不觉呀然一惊":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

"神定":待到神情安定下来,

"捉虾蟆":捉住蛤蟆,

"鞭数十":鞭打了几十下,

# 数十:几十。,鞭:名词作动词,鞭打。

"驱之别院":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 之:代词,它指癞蛤蟆。,驱:驱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童趣》是清代文学家沈复所著的一篇散文。文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着重刻画作者童年时敏锐的视觉感知与善于观察的特质,彰显发现“物外之趣”的能力;后半部分则细致入微地描绘童年观察景物的奇妙趣味。全文以朴素自然的文字、真挚动人的情感,生动展现了作者儿时充满想象与幻想的趣事,凸显儿童天真无邪的天性,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往昔童年岁月的深切怀念与珍视之情。该散文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份承载着美好童年回忆、洋溢着生命热爱的珍贵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文学家

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为人落拓不羁,以游幕、经商为生。嘉庆十三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册封琉球国王。沈复能文善画,曾以其家居生活和浪游见闻写成自传性纪实散文《浮生六记》六卷,今存前四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其文笔真切自然,深情缅邈,颇为动人。除《浮生六记》外,诗稿散佚,仅存《望海》《雨中游山》及题画诗数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童趣》选自沈复所著《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沈复一生阅历丰富,少年时随父游宦读书,四处辗转;青年后历经坎坷,饱尝生活艰辛;中年又踏上从商之路,足迹遍布诸多地方。嘉庆十三年(1808年),他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与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后归国。在丰富且跌宕的人生经历中,往昔童年时光成为他内心深处珍贵的慰藉。于是,他将对童年富有情趣生活的追忆,融入笔端,创作出《童趣》,借此表达对童年生活纯粹乐趣的怀念与追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也是一篇回忆性叙事作品。描绘了作者童年时凭借敏锐观察力,将夏蚊想象成群鹤、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等充满奇趣的场景,展现了童年时期把微小事物化为奇妙景象的“物外之趣”,体现了孩童天真烂漫的想象力与对生活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

2. 分段赏析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此句为全文总起,点明童年视角的独特性。“张目对日”以夸张手法凸显视觉敏锐,“明察秋毫”强调观察细微之处的能力,“必细察其纹理”则通过重复动作强化习惯。“物外之趣”四字统领全文,暗示孩童能超越事物本身形态,从平凡中发现诗意,为后文具体事例埋下伏笔。“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此段以“夏蚊成雷”的听觉描写起笔,通过“私拟”一词转入想象,将蚊群动态转化为“群鹤舞空”的视觉奇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以细节动作反衬观察的专注,“徐喷以烟”的缓慢动作与“冲烟飞鸣”的动态形成对比,营造出“青云白鹤”的意境。“怡然称快”直接点明想象带来的愉悦,展现孩童以主观意念重构现实的创造力。“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此段通过“蹲其身”“定神细视”的动作描写,构建沉浸式观察场景。三个“以……为……”的排比句式,将平凡景物(丛草、虫蚁、土砾)转化为宏大的自然景观(林、兽、丘、壑),体现“微观放大”的想象逻辑。“神游其中”四字点明精神沉浸的状态,“怡然自得”则传递出沉浸于想象世界的满足感,凸显童趣中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此段以事件叙事收束全文,“二虫斗草”的微观场景与“癞虾蟆”突然闯入形成戏剧性冲突。“庞然大物”“拔山倒树”以孩童视角夸张描写蛤蟆的闯入,强化画面冲击力;“呀然一惊”“捉”“鞭”“驱”等系列动作,既展现儿童天真的愤怒,也暗含对弱小生命的保护欲。事件以童真的“惩戒”结尾,余韵中透着对童年率真性情的追忆。

3. 作品点评

全文紧扣一个“趣”字,生动展现了儿童神奇而美妙的内心世界。这些“物外之趣”,在成人眼中或许只是闲情逸致,实则是孩子们将自身小天地与外部大世界相融合的结晶。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孩子们“过家家”的游戏情景——怀抱布娃娃视若珍宝,利用纸盒构筑小屋乐在其中。因此,“我”观蚊如鹤、视草木为林,不仅是真实可信的体验,更让我们得以窥见孩子们纯真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力与蓬勃的创造力。这启发我们珍视并进一步开发儿童的天性,促进其智力的全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其中关于生活趣味的描写,常常因其朴实、平易而倍加动人。对于热爱生命的人来说,甚至连令人憎恶的蚊子,也会成为一道风景。

近现代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动物表演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下一篇: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