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光今夜":今夜秋月的光,
"向桐江、":正洒向桐江、
# 桐江:也称“桐庐江”,即钱塘江流经浙江省桐庐县的一段。
"为写当年高躅":像专为照耀严光高隐的足迹。
# 当年高躅:当年高人严光隐居的遗踪。严光,字子陵,东汉会稽余姚人。与刘秀同学,刘秀称帝,他改名隐居。后刘秀召他入京,授谏议大夫,不受,归隐富春山。后世把他居游、垂钓之地名为严陵滩、严陵山、严陵钓台(亦称西台),均在桐江岸边。躅,足迹。
"风露皆非人世有":风景夜露都不是人世所有,
"自坐船头吹竹":我独坐船头吹奏竹笛。
# 吹竹:吹竹笛。
"万籁生山":无数秋声产生于群山,
# 万籁:各种秋声。
"一星在水":星月倒映在水中,
# 一星在水:星月倒映在水里。严光曾被指为客星夜侵帝座。
"鹤梦疑重续":我怀疑又在驾鹤成仙的梦里。
# 鹤梦:驾鹤成仙的梦。陆游《秋夜》:“露浓惊鹤梦,月冷伴蛩愁。”
"挐音遥去":远处传来了船桨划水声,
# 孥音:船桨拨水的声音。挐,通“挠”,船桨。《庄子·渔父》:“方将杖挐而引其船。”
"西卢渔父初宿":那是渔翁傍着西岩刚刚歇宿。
# 西卢渔父初宿:化用柳宗元《渔翁》中“渔翁夜傍西岩宿"句。
"心忆汐社沉埋":心中回忆谢翱被葬在这里,
# 汐社沉埋:文天祥被杀后八年(1290年),谢翱与吴思齐、冯柱芳等登西台大哭遥祭,并把他们诗酒聚会之所称为“汐社”,取期晚而信之意。谢翱死后,被吴思齐等人葬在钓台。
"清狂不见":从那以后再不见狂放不羁的人,
# 清狂:放荡不羁的意思。
"使我形容独":使我感到孤独。
"寂寂冷萤三四点":流萤静静地闪着三四点冷光,
# 萤:即萤火虫。
"穿过前湾茅屋":穿过了前湾的茅屋。
"林净藏烟":清净的林中藏着烟雾,
"峰危限月":山峰高得遮住了月,
# 峰危限月:峰高遮月。
"帆影摇空绿":帆影摇晃在倒映翠峰的绿水里。
# 帆影摇空绿:化用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中“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句。
"随风飘荡":我乘船随着流水飘荡,
"白云还卧深谷":远处的白云静卧深谷。
# 白云还卧深谷:南齐时,陶弘景答齐高帝诏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后以白云象征隐士的高风。
"月夜过七里滩光景奇绝歌此调几令众山皆响":在月色笼罩的夜晚,行船经过七里滩,眼前的风光景致奇丽绝妙,于是创作了这首《百字令》,歌声几乎让周围的群山都响起了回声。
清代文学家,“浙西六家”之一
厉鹗(1692~1752),清代文学家。字太鸿,一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西溪渔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举人,屡试进士不第,终生未仕。厉鹗博通经史,兼擅诗词,为朱彝尊之后浙西诗派和浙西词派的代表作家。他诗学宋人,主新奇,喜用替代字,多写闲情逸致;词学姜夔,清空绝俗。他与钱载、王又曾、袁枚、吴锡麒、严遂成并称为“浙西六家”。代表作品有《灵隐寺月夜》《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著有《樊榭山房集》《绝妙好词笺》《南宋杂事诗》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怀古词。聚焦于桐江秋夜行旅。全词将如画山水与对古代高士的追慕相融,寄寓超然物外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景,用“冷萤三四点”的微弱动态(萤火虫飞舞),反衬“寂寂”夜色中村落的极致静谧,通过动静对比强化画面的宁静感。多感官描写:通过描写箫声引发的“万籁生山”“挐音遥去”等声音效果,结合“风露皆非人世有”的触觉感受,勾勒出夜航初期的清幽氛围,暗示黑夜环境特点,同时以声音的动态传递词人急切追慕隐士的心情。聚焦“冷萤三四点”“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等画面,从近岸萤火到远山帆影,由近及远铺陈“桐江夜月图”,形成视觉层次延伸,营造画境般的空间感。远近结合:“寂寂冷萤三四点,穿过前湾茅屋”描写几点冷萤在近处飞舞,穿过前湾茅屋,以细微的景物展现近景的静谧与灵动。“帆影摇空绿”从江面上的帆影在空濛的绿色中摇曳,从远处着眼,描绘出江面的开阔与景物的朦胧。由远及近的景物描写,让画面从开阔的自然山水逐渐聚焦到具体的人物活动与细微景物,使意境更具纵深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笔“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点明词人夜渡七里滩,意在追寻古代隐士遗踪。然岁月更迭,夜色深沉,古迹难觅。面对“风露皆非人世有”的奇绝景致,词人于船头吹竹抒怀。箫声袅袅,引发“万籁生山”的回响,水中孤星与天际遥相呼应,甚至惊起沉睡的鹤影,尽显天地间的空灵之趣。此时,远处传来船桨划水的“挐音”,暗示夜渔老者已归舟休憩,烘托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此段以听觉为核心,生动展现夜行船中的独特体验,既凸显黑夜静谧,又暗喻词人急于游览七里滩的迫切心境,同时为下片的视觉描写埋下伏笔,亦从其吹箫之举,传递出内心的愉悦与和谐。下片以“心忆汐社沉埋,清狂不见,使我形容独”怀古起笔,与上片“当年高躅”相呼应,“独”字道尽联想历史时的孤寂之感。因无人共语,词人转而聚焦视觉,捕捉桐江夜色中的独特景致。“寂寂冷萤三四点,穿破前湾茅屋”,暗夜中几点萤火闪烁,划破村落的寂静,以动衬静。继而目光延展,“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近处林木清寂,烟霭缭绕;远处危峰耸立,似将月色阻断;江上白帆摇曳,与碧绿江水、碧空融为一体。词人视线由近及远,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徐徐展开的“桐江夜月图”。最终,“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以白云在深谷中自在舒卷作结,既为眼前实景,更寄寓着词人对超然物外、自由洒脱境界的向往,唯有如白云般无拘无束,方能体悟自然之美。
4. 作品点评
此词笔调清俊秀逸,意境浑然如画,以精巧笔触勾勒夜游之景,将桐江秋夜的清秀幽雅展现得淋漓尽致,予人以秀雅的审美享受。词人不仅描绘出如诗似画的山水风光,更将对古代高士的追慕之情,与自身超然物外、物我交融的独特感悟巧妙融入其中,尽显不凡气象。
# 无一字不清俊。炼字炼句,归于纯雅,此境亦未易到也。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与洞庭词壮浪幽情,各极其用。
清谭献《箧中词》
上一篇:清·郑板桥《题画兰》
下一篇:清·曹雪芹《薛宝钗咏白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