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
lán

朝代:清作者:郑板桥浏览量:3
shēn
zài
qiān
shān
dǐng
shàng
tóu
yán
shēn
fèng
miào
xiāng
chóu
fēi
jiǎo
xià
yún
nào
lái
xiāng
zhī
liú

译文

兰花生长在山岩最高处,在突出的岩石和深深裂缝中,散发着浓郁的香气。脚下不是没有浮云翻滚喧闹,只是不关心他们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

逐句剖析

"身在千山顶上头":兰花生长在山岩最高处,

# 顶:顶头。

"突岩深缝妙香稠":在突出的岩石和深深裂缝中,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 稠:浓郁。,突:高出周围。

"非无脚下浮云闹":脚下不是没有浮云翻滚喧闹,

# 闹:喧哗。,浮云:天上的云。,非:不是。

"来不相知去不留":只是不关心他们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画兰》是清代郑板桥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诗人将目光聚焦于画中兰花,点明其“身在千山顶上头”;次句进一步描绘出山顶景致,刻画兰花生长环境之恶劣;第三句诗人视角转换,从山顶兰花转而描绘山下浮云喧闹之景;末句则是诗人借兰花对浮云的态度,表明自身心志。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却意味深长。诗人以细腻笔触描绘画中景象,借兰花这一形象,深刻传达出自己身处纷繁世间,却持心淡泊,不为外界干扰所动的高洁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文人画家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被人称为“狂”和“怪”,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多同情民间疾苦、抨击苛政、揭露时弊之作,语言通俗流畅,多用口语。其词作内容丰富,有狂怪之作,也有温婉情词,既有描写风俗民情的现实词作,也有吊古伤今的怀古之词。擅写兰竹,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号“六分半体”。代表作品有《悍吏》《逃荒行》《沁园春·恨》《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等。著有《板桥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描绘了画中生长于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里的兰花,表达了兰花不与世俗喧嚣为伍的品性。全诗借兰花形象表达诗人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超脱世俗的高尚情怀。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身在千山顶上头”,点明兰花生长于极高之处,“千山顶”描绘出环境的高远,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突岩深缝”进一步强调生长环境的恶劣,在突兀的岩石和狭窄深缝中生存。然而,“妙香稠”笔锋一转,突出兰花即便身处如此困境,依然能散发浓郁美妙的香气,展现出兰花顽强生命力和独特魅力,为后文表达诗人情志做铺垫。后两句:“非无脚下浮云闹”表明并非没有浮云在兰花脚下喧闹,暗示尘世的喧嚣纷扰。“来不相知去不留”,将兰花拟人化,写出兰花对浮云的态度,无论浮云来来去去,兰花都不为所动,不与它们相知,也不在意它们的离去,生动体现兰花超脱世俗、坚守自我的品质,借兰花形象表达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自身高洁品性的志向。

3. 作品点评

全诗借咏物之笔,勾勒出高人隐士的情操,展现出一种孤芳自赏,却不为世俗喧嚣所动的傲然姿态。诗人赞美了兰花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那份淡泊宁静的心态。通过对兰花的赞美,诗人实则表白了自己矢志不渝坚持操守的决心,以及安于淡薄、自我满足的心境,更流露出对个性自由的执着追求。整首诗抒发着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的高潮在后两句,可与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相互参照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下一篇:清·厉鹗《百字令·月夜过七里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