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升岩石巅":月亮从山石最高处升起,
"下照一溪烟":挥洒下来的月光照得满溪烟雾腾绕。
"烟色如云白":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
"流来野寺前":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开门惜夜景":打开门,欣赏这夜景,
"矫首看霜天":抬头看那深寒的夜空。
# 矫首:昂首;抬头。
"谁见无家客":有谁见过我这等没有家的流浪者,
"山中独不眠":在这深山中孤独得难以成眠。
清代诗人
江湜(shí)(1818~1866)清代诗人。字持正,又字弢叔,别署龙湫院行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诸生。三与乡试,皆不第,出为幕友,历山东、福建等省。在京师得亲戚资助,捐得浙江候补县丞。咸丰十年,奔走避兵,忧愤而死。诗宗宋人,多危苦之言。有《伏敔堂诗录》。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山寺夜起》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诗。整首诗借景抒情,以月色铺设情境,境深远,描绘了作者的羁旅行愁与身世之慨,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孤寂与哀愁。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直抒胸臆,饱含深情,极具感染力,营造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让读者深切体会到诗人的孤独与哀愁。借景抒情:“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当诗人抬头仰望天空,感受到霜气浓重、寒意侵人,心中的凄凉孤独之感愈发浓烈。“霜天”二字,既紧扣眼前之景,又借景抒情巧妙地间接传达出诗人漂泊在外孤寂凄冷的心境。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诗人以云气暗喻自身羁旅生涯的特点,以乐景写哀情,将凄凉孤寂之感融入美景之中,笔法精妙,耐人寻味。反问:“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以反问的形式强烈抒发情感:有谁能看到我这无家可归、客居他乡之人,在这荒郊野外的夜晚,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彻夜难眠呢?反问句式极大地增强了抒情效果。
3. 分段赏析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绘出月亮从高耸的岩石顶端缓缓升起,皎洁的月光如银纱般倾洒而下,笼罩大地的画面。这一开篇便巧妙铺设出思乡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紧接着,诗歌笔触转向对月光下溪上水雾的刻画,在如水般澄澈明亮的月光映照下,原本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渺,生动展现出山中晚景的独特韵味,月光的烘托让景物愈发美好。颔联“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紧承首联,细致描写月光下溪上水气洁白如云,轻盈地飘动,缓缓流散在山寺之前。表面看似只是对自然现象的如实描绘,实则暗藏妙处。相较于首联,此联着重凸显了水气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那洁白、飘渺且无定所的水气,不禁使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诗人以云气暗喻自身羁旅生涯的特点,同时以乐景写哀情,将凄凉孤寂之感融入美景之中,笔法精妙,耐人寻味。颈联“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叙述无法入眠的诗人打开寺门,伫立门外欣赏眼前美景。面对这清幽夜色,诗人感慨万千,满心怜惜。这份怜惜之情,实则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当诗人抬头仰望天空,感受到霜气浓重、寒意侵人,心中的凄凉孤独之感愈发浓烈。“霜天”二字,既紧扣眼前之景,又巧妙地间接传达出诗人漂泊在外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精妙传神。尾联“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直抒胸臆,以反问的形式强烈抒发情感:有谁能看到我这无家可归、客居他乡之人,在这荒郊野外的夜晚,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彻夜难眠呢?反问句式极大地增强了抒情效果,与前文的景物描写相互映衬,进一步勾勒出一幅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饱含深情,极具感染力,让读者深切体会到诗人的孤独与哀愁。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巧妙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精准捕捉富有典型性的景物,细腻勾勒出孤独凄凉的身世感慨。诗人以乐景衬哀情,让愁苦之情愈发深沉浓烈;又以月色为背景铺陈情境,使字里行间皆弥漫着孤寂愁苦的氛围。此诗在气韵上颇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的韵味,却又别具一格,增添了一份轻巧与淡静之美,当属上乘之作。
上一篇:清·曹雪芹《红楼梦曲·引子》
下一篇:清·曹雪芹《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