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香馅裹胡桃":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
# 胡桃:乔木植物,俗称核桃。原产欧洲东南部及亚洲西部,汉时传入我国,在华北、西北、西南及华中等地均有大量栽培,长江以南各省较少。
"江米如珠井水淘":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
# 江米:又叫糯米,一般北方称江米,南方叫糯米,是家常食用的粮食之一。因其香糯黏滑,常被用以制成风味小吃,深受喜爱。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吃的元宵就是由糯米粉制成的。
"见说马家滴粉好":听说马思远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
# 滴粉:形容美女肌肤白腻。这里是形容元宵的色泽。相传清代民间,以北京城内制元宵高手马思远制作的滴粉元宵最为有名。
"试灯风里卖元宵":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卖元宵。
# 试灯:元宵风俗,元宵节前一天会把第二天要用的灯先点亮试试,谓之“试灯”。这一天也称之为“试灯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民俗诗。借元宵的馅料香气、江米形态、名品传闻及试灯风里售卖元宵的景象,写出了上元佳节的独特民俗风情、浓厚生活气息与节日欢愉。
2. 写作手法
通感:首句“桂花香馅裹胡桃”,将嗅觉(桂花的馥郁香气)与味觉(胡桃的坚果醇厚滋味)相通。诗人不直接写元宵味道,而是通过花香的嗅觉感受牵连出胡桃的味觉联想,让读者仿佛先闻到桂花甜香,继而联想到咬破胡桃时的香脆,两种感官体验交织,生动展现出元宵馅料的丰富诱人。
3. 分段赏析
首句“桂花香馅裹胡桃”,聚焦元宵馅料的精致。诗人不直接写味道,而是通过“桂花香”的嗅觉感受,牵引出胡桃的香脆联想,将嗅觉与味觉相通,让读者仿佛能同时感知到桂花的甜雅与胡桃的醇厚,生动展现出馅料的丰富诱人,短短七字便勾勒出元宵的鲜美。次句“江米如珠井水淘”,转向元宵外皮的制作。以“珠”为喻,形象写出江米圆润晶莹的形态;“井水淘”的细节,既显食材处理的讲究,又暗含民间生活的质朴,让读者仿佛看见清水淘洗米粒的清爽画面,凸显制作的精细。第三句“见说马家滴粉好”,以侧面烘托之法写元宵品质。“见说”二字,借众人评价传扬“马家滴粉”的美名,不直接夸赞,却比正面描写更添几分真实与吸引力,勾起读者对美味的向往。末句“试灯风里卖元宵”,将场景推向节日街市。“试灯风”点明元宵前夕的节令氛围,风中叫卖元宵的画面,把美食与节庆场景融为一体,既见市井烟火,又显节日热闹,收束全诗却余味悠长。
上一篇:清·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下一篇:清·王蕴章《醉太平·西湖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