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水汇一水大":万里江河汇聚成一条巨大的水流,
"訇訇声闻十里外":轰隆声在十里外都能听见。
"岩口逼仄势更凶":岩口狭窄水势更加凶猛,
# 逼:一作偪。
"夺门而出悬白龙":从石门中猛冲而出,如同悬挂的白龙。
"龙须带雨浴日红":龙须般的水珠带着雨意映着红日,
"金光玉色相荡舂":金光与玉色在激流中震荡交融。
"雪净鲛绡落刀尺":雪白似鲛人织就的丝绢被刀尺裁落,
"大珠小珠飘随风":大颗小颗水珠随风飘散如珠帘。
"风折叠之绘变相":狂风将瀑布折叠成变幻的画卷,
"三降三升石不让":三次跌落三次升起与山石较量。
"有如长竿倒拍肉飞仙":就像倒持长竿拍打飞升的仙人,
"中绝援绳跃复上":绳索中途断裂仍跃起继续攀援。
"伏犀埋头不敢出":犀牛埋头不敢探出深谷,
"怀宝安眠遮步障":怀揣珍宝的巨兽在雾障中沉眠。
"我欲割取此水置袖中":我想割取这水流装入袖中,
"曰恒燠若书乾封":让它像恒河般温暖,如封禅文书般永恒。
"叩门絜瓶滴马鬃":敲门取水时瓶口滴落马鬃般的细流,
"槁苗平地青芃芃":浇灌禾苗使平地一片青翠茂盛。
# 槁:一作搞。
"岂不贤于谷泉之在香炉峰":难道不比香炉峰的谷泉更贤德吗?
"坐享大名而无功":它空有盛名却不能滋养万物。
清代诗人
严遂成(1694~?),清代诗人。字崧瞻,号海珊,乌程(今浙江湖州)人。雍正二年进士,官至云南嵩明知州。严遂成与厉鹗、钱载、王又曾、袁枚、吴锡麒并称为“浙西六家”。严遂成工于咏物,以咏史诗见长。法式善谓其咏物诗“如李龙眠画入神品”。阮元谓其诗具有“造句雄奇”和“言情旖旎”“两种笔意”。著有《海珊诗钞》《明史杂咏》。
1. 分段赏析
“万里水汇一水大,訇訇声闻十里外”:开篇以磅礴气势奠定全诗基调,用“万里水汇”展现瀑布水源的浩荡,“訇訇声闻”通过听觉强化震撼力,数字“十里”与“一水”形成空间反差,凸显自然伟力的不可阻挡。诗人未直接写瀑布,却以磅礴的声势让读者如闻其声,为后续具象描写作铺垫。“岩口逼仄势更凶,夺门而出悬白龙”:聚焦瀑布形态,用“逼仄”“夺门”拟人化岩口,赋予瀑布挣扎迸发的生命力。“悬白龙”的比喻既写出水流垂直坠落的动态,又以白色强化视觉冲击,与首句的宏大形成从听觉到视觉的转换,暗含对自然暴烈之美的赞叹。“龙须带雨浴日红,金光玉色相荡舂”:转入细节刻画,“龙须”喻指飞溅的水珠,在日光中折射出红、金、玉的色彩变幻。“荡舂”二字将水珠撞击的瞬间定格为金属锻造般的质感,既写视觉的绚烂,又以触觉通感传递水流的力度,展现诗人对光影变化的敏锐捕捉。“雪净鲛绡落刀尺,大珠小珠飘随风”:连用“鲛绡”“刀尺”两个精巧意象,将瀑布比作被裁切的白色丝绸,既呼应前文“白龙”的柔美,又以“雪净”强调水质纯净。末句“大珠小珠”化用苏轼词句,却突破“风吹珠落”的静态,赋予水珠随风飘荡的灵动,形成刚柔并济的审美层次。“风折叠之绘变相,三降三升石不让”:以超现实想象解构瀑布轨迹,“风折叠”将流动的水流凝固为可反复折叠的织物,暗含对自然规律的揣摩。“三降三升”既写水流与岩石碰撞的反复,又以“石不让”的拟人化表达,暗示自然较量中刚性的永恒力量,展现诗人对物理运动的哲学思考。“有如长竿倒拍肉飞仙,中绝援绳跃复上”:突发奇想将瀑布比作倒持长竿搅动水流的仙人,用“肉飞仙”的荒诞意象强化视觉冲击,又以“中绝援绳”暗藏危机感,最终以“跃复上”收束,既写出水流的断裂与延续,又隐含对逆境中奋起的礼赞,打破传统山水诗的平和意境。“伏犀埋头不敢出,怀宝安眠遮步障”:笔锋陡转写瀑布周边生态,“伏犀”暗喻躲藏的生灵,以“不敢出”反衬瀑布威压。“怀宝安眠”讽刺鸵鸟心态,与瀑布的进取之势形成对比,暗含对怯懦者的批判,将自然景观升华为人性寓言。“我欲割取此水置袖中,曰恒燠若书乾封”:突破写景框架,突发奇想要将瀑布收纳袖中,以“恒燠”(永恒温暖)喻其实用价值,用典“乾封”暗指封禅功绩,将自然之力与人文理想勾连。此句转折突兀却暗含逻辑,体现诗人从审美到实用的思维跳跃。“叩门絜瓶滴马鬃,搞苗平地青芃芃”:具体化想象:用瓶罐接引瀑布灌溉,让枯苗瞬间复苏。以“滴马鬃”的微小与“青芃芃”的丰茂对比,凸显水利之效,将浪漫想象落地为现实图景,呼应前文对实用价值的追求。“岂不贤于谷泉之在香炉峰,坐享大名而无功”:结尾点题,以香炉峰名泉作反衬,批判文人空有虚名的弊病。“坐享大名而无功”直指当时士风空谈,而瀑布的“贤”在于其济世功能,将咏物升华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在清代实学思潮中彰显经世致用的创作意图。
上一篇:清·陈文述《夏日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