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i
wài
yǒng
liù

朝代:清作者:林则徐浏览量:3
tiān
shān
wàn
sǒng
qióng
yáo
dǎo
西
xíng
bàn
liáo
shān
líng
xiāng
duì
xiào
mǎn
tiān
qíng
xuě
gòng
nán
xiāo

译文

天山雪峰,数以万计,笏一般陡峭,玉一般洁白,它们导着作者西行,一路上与作者为伴、互慰寂寥。被贬途中,只有寂寥雪山相伴,忧心如焚却无人倾诉,只能与山灵相对笑,扼腕长叹,一夜黑发变银丝,报国无门的愤懑心情难以消除。

逐句剖析

"天山万笏耸琼瑶":天山雪峰,数以万计,笏一般陡峭,玉一般洁白,

# 琼瑶:美玉,比喻天山上的积雪。,万笏:天山群峰。笏,古代朝会时所拿的一种狭长板子,有事则书于上,以免遗忘,形似一曲背老人。这里以其形状群峰。

"导我西行伴寂寥":它们导着作者西行,一路上与作者为伴、互慰寂寥。

# 寂寥:这里是寂寞、空虚之意。

"我与山灵相对笑":被贬途中,只有寂寥雪山相伴,忧心如焚却无人倾诉,只能与山灵相对笑,

"满天晴雪共难消":扼腕长叹,一夜黑发变银丝,报国无门的愤懑心情难以消除。

# 共难消:与天山上的积雪一样不易消除。,满天晴雪:指诗人的白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塞外杂咏》是清代林则徐所作的七言绝句。此诗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景象,诗人以景寄情,表达了自己在被贬途中的孤寂之感与壮志未酬的伤感。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前两句写天山之景及伴己西行,营造寂寥氛围;后两句写与山灵相对,抒发内心复杂情感。这首诗意境雄浑,情感真挚深沉,既体现了林则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也展现了其诗歌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末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瓶泉居士等,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史学界称之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道光十七年擢升为湖广总督。道光十九年,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工作,并且在虎门将收集到的鸦片进行销毁,即“虎门销烟”。林则徐的诗宗承白居易,平易近人,但挚情洋溢,他的胸怀和品格都尽情表露于诗中。晚年更以不尤不怨的态度,在诗中倾吐其忧时爱国的情绪。著有《云左山房诗钞》《云左山房文钞》《使滇吟草》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塞外杂咏》由林则徐创作于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当时林则徐被清政府革职查办后,充军伊犁。在赴伊犁途中,他见天山风貌,有感而发写下此诗,借此抒发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排挤、被贬谪的孤寂与愤懑,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边塞题材的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天山高耸入云、积雪如玉的壮美景色,以及诗人西行途中与山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被贬途中的寂寥孤独之感,以及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懑。借天山雄伟寂寥之景象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愤懑。

2. 写作手法

比喻:“天山万笏耸琼瑶”,把天山众多山峰比作笏板,形象地写出山峰的陡峭与排列之态;将山顶积雪比作美玉,生动展现出积雪的洁白与晶莹,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天山的壮美。拟人:“导我西行伴寂寥”,赋予天山引导诗人西行并陪伴其寂寥的情感与行为,使天山具有了人的特质,既写出诗人旅途的孤独,又体现天山对诗人的慰藉;“我与山灵相对笑”,将山灵拟人化,仿佛山灵能理解诗人,与诗人相对而笑,进一步深化情感表达。

3. 分段赏析

诗开篇写景:“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天山之上,雪峰万千,似笏板般陡峭,如美玉般莹洁。它们引领着林则徐西行,在漫漫长路上相伴,慰藉其寂寥。这里的“寂寥”,不只是他充军途中的孤独冷清,更是在政治漩涡中孤立无援的写照。清朝末年,朝廷腐朽不堪,外国侵略者先用鸦片侵蚀国人,致使中国陷入“几无御敌之兵,无充饷之银”的绝境,随后又以枪炮肆虐,妄图掠夺领土。在这生死攸关之际,林则徐力主抗敌,“虎门销烟”之举震惊中外。然而,以皇帝为首的“求和派”却卑躬屈膝,苟且偷安,还无端打压“主战派”。林则徐空怀报国之志,却难获朝廷支持,其心境恰似南宋辛弃疾在《摸鱼儿》中所叹“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心中的孤寂与愤懑,刻骨铭心。林则徐身处皑皑雪原,由雪山的寂静联想到自身的处境,进而想到“主战派”被朝廷弃如敝履,想到沿海百姓正遭受列强欺凌,悲愤之情,难以自抑。可又无计可施,唯有以笑释怀。“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雪山本无情感,却在诗人心中仿佛有了灵魂。它们与诗人一样,都有着难以消融的“晴雪”。南宋陆游在《诉衷情》中写道:“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林则徐此时年近花甲,面对荒漠凄凉的雪景,或许也有“心在沿海,身老天山”的无奈。尽管时代、环境各异,但陆游与林则徐命运相似,一个面对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一个面对腐朽卖国的满清政府,他们的壮志雄心,最终都在现实中折戟沉沙。“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更难消。”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在腐朽的王朝中饱受排挤。贬谪途中,唯有雪山相伴,满心忧思却无人可诉,只能与山灵相对而笑。这笑中,饱含着报国无门的痛苦,令人扼腕。一夜之间,黑发添霜,怎不让人痛心。

4. 作品点评

读罢此诗,能深切体会到诗人对腐朽政治的愤懑。林则徐作为“禁烟派”和“主战派”的领军人物,为禁烟和海防殚精竭虑、功绩卓著,却被朝廷冠以“误国病民”之名。他心中的委屈与悲愤,难以言表。但可贵的是,诗中并无消沉之意。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林则徐并未因个人荣辱而忘却家国。谪戍伊犁期间,他仍心系边防,译辑《四洲志》,洞察沙俄野心。即便老病缠身,仍大声疾呼:“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见之。”历史印证了他的远见卓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严遂成《三垂冈》

下一篇:清·曹雪芹《问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