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ù
dēng
chéng
kǒu
zhàn
shì
jiā
rén
èr

朝代:先秦作者:林则徐浏览量:1
wēi
rèn
zhòng
jiǔ
shén
zài
jié
shuāi
yōng
dìng
zhī
gǒu
guó
jiā
shēng
yīn
huò
zhī
zhé
zhèng
shì
jūn
ēn
hòu
yǎng
zhuō
gāng
shù
shān
tán
shì
shì
yín
duàn
sòng
lǎo
tóu

译文

力量微薄却责任重大,长久以来精神疲惫。如果再竭尽全力,以我衰弱的资质和平庸的能力必定无法支撑。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怎么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追求呢!被贬谪居住在此,正是皇上恩情深厚。保持愚拙的本性,正好适合做一个戍守边疆的士卒。开玩笑地与妻子讲述过去的事情。试着吟诵诗句来打发这把老骨头剩下的时光。

逐句剖析

"力微任重久神疲":力量微薄却责任重大,长久以来精神疲惫。

"再竭衰庸定不支":如果再竭尽全力,以我衰弱的资质和平庸的能力必定无法支撑。

# 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这里是自谦之词。

"苟利国家生死以":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

# 苟利国家生死以: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时人的诽谤,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见《左传·昭公四年》)诗语本此。以,用,去做。

"岂因祸福避趋之":怎么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追求呢!

"谪居正是君恩厚":被贬谪居住在此,正是皇上恩情深厚。

# 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

"养拙刚于戍卒宜":保持愚拙的本性,正好适合做一个戍守边疆的士卒。

# 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刚:正好。,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

"戏与山妻谈故事":开玩笑地与妻子讲述过去的事情。

# 戏与山妻谈故事:作者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渭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这两句诗用此典故,表达他的旷达胸襟。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故事,旧事,典故。老头皮,就是老头儿。

"试吟断送老头皮":试着吟诵诗句来打发这把老骨头剩下的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是清代林则徐创作的一首律诗。此诗创作于林则徐被贬谪伊犁途中。诗的前两联表达了诗人因能力有限却肩负重任而身心俱疲,以及即便如此,只要对国家有利,他仍不顾个人生死祸福的坚定爱国情怀。后两联则体现出诗人在面对仕途挫折时的豁达态度,他认为被贬谪是皇上的恩情,做戍卒也心甘情愿,并以幽默的方式与妻子调侃,吟诗打发时光。全诗展现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豁达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末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

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瓶泉居士等,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史学界称之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道光十七年擢升为湖广总督。道光十九年,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工作,并且在虎门将收集到的鸦片进行销毁,即“虎门销烟”。林则徐的诗宗承白居易,平易近人,但挚情洋溢,他的胸怀和品格都尽情表露于诗中。晚年更以不尤不怨的态度,在诗中倾吐其忧时爱国的情绪。著有《云左山房诗钞》《云左山房文钞》《使滇吟草》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林则徐在抗击英军的战斗中功绩卓著,却遭到朝廷内投降派的恶意构陷。道光帝偏听谗言,将其革除官职,下令发配至伊犁,命他在边疆效力赎罪。尽管蒙受不白之冤,林则徐仍选择忍辱负重,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前往新疆伊犁的谪戍之路。当他在古城西安与妻子挥泪作别、启程赶赴伊犁之际,心中郁积着无尽的悲愤与感慨,遂以笔为刃,写下了这组饱含深情与壮志的诗篇,将内心复杂的情感倾泻于字里行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属咏志抒怀题材。诗中展现林则徐为国家利益舍生忘死的决心,彰显其爱国热忱与刚正人格,此精神百年间为世人传颂。他借杨朴典故自嘲远行或难保命,以诙谐之语委婉回应道光帝,暗含“尽忠多年、欲退隐度日”的无奈。身为朝廷重臣,他在封建礼教下借诗抒发积压情绪,既显爱国铁骨,又露常人情感,将爱国情怀与仕途挫折中的豁达相融合,沉郁中见刚毅,无奈中显担当。

2. 写作手法

用典:“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林则徐以自谦之语,袒露心迹。他深知自身力量微薄,却肩负着国家的重任,长久以来早已心力交瘁。若再继续勉力支撑,以他日渐衰弱的身体与平庸之资,终究难以胜任。这般诚恳的自我剖析,既展现出他对现状的清醒认知,也暗含着对未来的忧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此联笔锋一转,迸发出磅礴气势。林则徐掷地有声地宣告,只要是对国家有利之事,无论生死他都将勇往直前,绝不能因个人祸福而选择退缩。这铿锵之语,如黄钟大吕,成为百余年来激励无数人的精神旗帜,深刻彰显了他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与赤诚无私的爱国情怀,无疑是全诗的精神内核所在。​后两联“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表面看来,林则徐平静淡然,似已坦然接受被贬谪的命运,顺从地感恩皇恩。然而,若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潜藏着的巨大悲痛与不甘。在封建社会的规矩之下,臣子即便遭受不公处置,只要性命尚在,便需叩谢皇恩,这背后的无奈与心酸溢于言表。“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林则徐借用典故,以幽默诙谐的口吻与妻子打趣,称自己此番如杨朴一般,恐怕性命难保。这番玩笑话背后,实则是对道光帝的委婉抗议,隐晦地表达出“多年尽忠职守,如今只愿隐退”的心声。作为封建社会的忠臣典范,能道出这般饱含怨气的话语,足见他内心压抑的情绪已达顶点。

4. 作品点评

对仗工稳又不失灵动,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亮点。如“国家”与“祸福”相对,“生死”与“避趋”呼应,从词性角度审视,皆属工整的正对。其中,“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属动词范畴;而与之相对的“之”字,为虚词。作者巧妙地运用“以”字的实义承载深刻思想,又借助其虚义与“之”字形成对仗,使诗句在形式上工整和谐,在表意上深邃有力,充分彰显出对文字运用的精湛造诣和深厚功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诗经《缁衣》

下一篇:先秦·佚名《齐人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