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阴之贾人":济阴有个商人,
# 贾人:商人。,济阴:济水南面,郡名。
"渡河而亡其舟":渡河的时候船沉没了,
"栖于浮苴之上":他趴在浮在水面的水草上,
# 浮苴:水中浮草。,于:在。
"号焉有渔":大声呼喊着求救。
# 号:大叫。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有个渔夫划着船前去救援。
# 以:用。
"未至":还没到商人身边,
"贾人曰":商人就说:“
"我富者也":我是富裕的人,
"能救我":你要是能救我,
"予尔百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
# 金:银子。,予:给予。
"渔者载而登陆":渔夫用船把他载到岸上后,
"则予十金":商人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金子。
# 则:就。
"渔者曰":渔夫说:“
"向许百金而今但予十金":先前答应给一百两金子,
# 而:表转折,但是。,向许:刚才答应。
""":现在却只给十两?”
"贾人勃然作色曰":商人突然变了脸色,
# 作色:改变神色。,勃然:发怒的样子。
""":生气地说:“
"若渔者也":你一个打鱼的,
# 若:你。
"一日捕鱼能获几何":一天捕鱼能有多少收获?
# 几何:多少。
"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一下子得到十两金子,
# 足:满足。,骤:一下子。
""":还不满足吗?”
"渔者黯然而退":渔夫神情沮丧地离开了。
# 黯然:失望沮丧的样子。
"他日":过了些日子,
# 他日:另一天。
"贾人浮吕梁而下":这个商人乘船从吕梁顺流而下,
# 吕梁:山名,位于山西省西部,其中龙门山一段有著名的壶口瀑布。
"舟薄于石":船撞到石头上,
# 薄:迫近。这里指冲撞、触击。
"又覆":又沉没了,
# 覆:翻(船)。
"而渔者在焉":而那个渔夫恰巧在他沉没的地方。
# 焉:代词,此指这里。
"或曰":有人问渔夫:“
# 或:有人。
"何以不就":为什么不去救他呢?”
"渔者曰":渔夫说:“
"是许金而不酬者也":这是那个答应给金子却不兑现的人呀!”
"未久":渔夫站在那里看着没过多久,
"贾人没":就沉没了。
# 没:沉没。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以诚信为题材的文言文。讲述了济阴商人渡河沉船遇险,许诺救他给百金,获救后却只给十金,失信于渔者;后来商人再遇船难,渔者因记恨其食言而不施救,商人最终溺亡的故事,表达了“诚信是立人之本,背信弃义者终将自食恶果”的主题,借商人两次渡河遇险、因失信丧命的情节,劝诫世人重视诚信,坚守诺言。
2. 分段赏析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呼救命。有渔者以舟往救之”开篇简洁勾勒场景,点明故事主人公(济阴贾人)、事件起因(渡河亡舟,栖身浮苴)。“号呼救命”凸显商人遇险的急迫,“渔者以舟往救”展现渔者的善良与助人之心,为后续“许金—食言”情节埋下伏笔,简单几笔,营造出紧张的救援情境,让故事自然展开。“未至,贾人曰:‘我富者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此段是情节转折关键。商人未脱险时,为求生许下“予尔百金”的重诺,凸显其急功近利、视财如命的心态;渔者施救后,商人却食言,仅“予十金”,“则”字强调反差,生动刻画商人背信弃义的形象,让读者对其失信行为产生鲜明印象,也为渔者后续态度转变做铺垫。“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但予十金?’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捕鱼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渔者质问,道出商人失信事实,“向许”与“今但”对比强烈。商人“勃然作色”,以财富、职业贬低渔者,强词夺理,尽显其蛮横无赖。“渔者黯然而退”,“黯然”二字传递出渔者的失望、无奈与寒心,此段通过对话和神态描写,激化矛盾,展现人性中失信与愤慨的冲突,让故事情感张力升级。“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或曰:‘何以不就?’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故事高潮与结局。商人再遇险,“舟薄于石,又覆”,巧合的情境让情节富有戏剧性。“或曰”引出旁人疑问,渔者直言“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点明不施救的原因是商人失信。“立而观之,遂没”,简洁的动作描写,让商人因失信付出生命代价,强化“背信恶果”的主题,给读者以强烈警示,也让故事的教育意义彻底彰显。
上一篇:清·查慎行《晓过鸳湖》
下一篇:清·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