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风催我挂帆行":清晨的风催促我挂忱符,
# 催:催促。
"绿涨春芜岸欲平":春天乘船在江面行驶,两岸长满绿草好像与整个堤岸相平。
# 岸欲平:即欲平岸。,春芜:春天的草地。
"长水塘南三日雨":长水塘下了三天的雨,
# 长水塘:位于浙江嘉兴之南,由杭州、海宁一带山区发源,注入鸳湖。
"菜花香过秀州城":菜花散发的脉脉清香在春风里一阵阵掠过整个秀州城。
# 秀州城:即今浙江嘉兴市。吴越置秀州,治所在嘉兴。
清代诗人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馀。号他山,又号查田,晚年自号初白老人,海宁(今属浙江)人。少从黄宗羲、钱澄之受学,康熙间以举人召值南书房,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查慎行与宋琬、施闰章、王士祯、赵执信和朱彝尊并称“国初六家”。其诗多写行旅之情,善用白描手法,为清初宋诗派名家。著有《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歌描绘了春天早晨嘉兴城外惠风和畅、春草繁茂,以及长水塘南雨后菜花香飘秀州城的景象,借晓风、春芜、岸、雨、菜花等清新秀丽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鸳湖春日美景的咏赞,以及对鸳湖、故乡的爱恋之情。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菜花香过秀州城”一句直抒胸臆。诗人未作过多修饰,仅以直白笔触写菜花香气弥漫、伴随船行穿过秀州城,借此将浓厚乡情毫无保留地抒发出来。简单的语句,却饱含着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与陶醉,情感真挚纯粹,如民歌般质朴坦率。承上启下:“长水塘南三日雨”起承上启下之效。此句承接上文描绘的春日景象,解释了“绿涨”的缘由;又为后文“菜花香过秀州城”铺垫,正因雨后才能感受清新花香。该句巧妙串联上下文,使诗歌过渡自然,推动情感表达层层递进。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首句中“催”字是诗眼,点明清晨时分,诗人在湖上被晓风催促着扬帆启程,既扣住诗题,也交代了自己身处船上的状态。若不是清爽的晓风,诗人也不会这么早就出发。一个“催”字,巧妙展现出景物与人物的互动。第二句描写船行所见湖景,“绿”和“涨”字搭配绝妙,让人仿佛看到碧绿湖水在眼前荡漾,充满色彩感和动态美。正因为水色苍翠,原野与之浑然一体,“平”字才更贴切,用色彩词代替具体事物,尽显古典诗词的表现力。后两句“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是全诗精华。第三句承上启下,为末句做铺垫。诗人乘船从长水塘抵达嘉兴,途中春雨连绵,雨后水势大涨。雨过天晴后,诗人走出船舱,顿感清新舒畅,随即写下传神的末句。这句着重描写嗅觉感受,却蕴含丰富情感。诗人特意选取带着泥土香的油菜花,因为这熟悉的花香瞬间勾起浓浓的思乡情,令人沉醉。这里的“过”字,既指船驶过秀州城,也指花香飘过,更饱含着思乡之情掠过心头,留给读者无尽想象空间。
4. 作品点评
前两句写风、船、春水春草,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生机与活力。后两句如同质朴的民歌,直白真挚,不加修饰,充满童真童趣,简单纯粹又趣味十足。
# 诗歌最精彩的就是最后一句,选用江南春天处处盛开、灿烂夺目而又似乎不为一般诗人所重视的油“菜花”作为描写的核心,以其“香过”伴随船过伴随人过,虚实相生,化俗为雅,从而生动地反映了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散发着泥土的芳香,读来格外富有情韵。
不详浙江大学教授朱则杰《元明清诗》
上一篇:清·曹雪芹《宁府上房对联》
下一篇:清·邹弢《贾人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