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时节":又到了落花纷飞的时节,
"垂杨巷陌":就在垂杨掩映的街巷,
"东风庭院":东风吹拂着庭院。
"重帘尚如昔":重重的帘幕一如往昔,
"但窥帘人远":但帘中窥望的人离我已远。
# 窥帘人远:谓情人不在眼前。窥,窥探。
"叶底歌莺梁上燕":浓叶间仍听见黄莺婉转歌唱,梁上依旧有燕语呢喃,
"一声声伴人幽怨":一声声都有我的幽怨。
"相思了无益":相思全都徒然无益,
"悔当初相见":后悔当初与之相见。
清代学者、文学家,“浙西词派”的开创者
朱彝尊(1629~1709),清代学者、文学家。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朱彝尊与陈维崧、顾贞观并称为“词家三绝”,诗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其词推崇姜夔、张炎,标举清空醇雅,开创“浙西词派”。其诗宗唐而求变,作品风格多样。诗歌特点前期表现为苍凉慷慨,格调激越,后期为平和典雅、风格柔和。其古文具有叙述简要、语言雅洁的特点。代表作品有《卖花声·雨花台》《桂殿秋·思往事》《出居庸关》等。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明诗综》。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婉约词。通过追忆往昔重游故地,抒发了思念而不得相见的惆怅情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飞花时节,垂杨巷陌”“叶底歌莺梁上燕”两句,巧妙地通过飞花、杨柳、梁上燕等一系列的景色,抒发作者的相思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时空叠映手法勾勒意境,开篇三组意象便构建出深院春深的场景。“飞花时节,垂杨巷陌,东风庭院”以暮春时节的飞花、垂杨、东风等元素,将时间(暮春)、空间(巷陌庭院)与动态(飞花)熔铸成蒙太奇画面。词人穿行垂杨夹道,重临旧日庭院,看似延续实则断裂的笔法中,“尚”字延续前文轻快笔调,却在“但”字陡转中形成强烈对比——帘幕依旧而伊人杳然。这种物是人非的对照,通过帘幕的静态存在与人的动态缺席,构建出“帘卷不思春”的怅惘空间,未言相思而愁绪自现。下阕则以声景反衬为轴,展开双重抒情维度。上承“窥帘人远”的怅惘,先以“叶底歌莺梁上燕”的欢愉声景,通过听觉通感转化情感维度。“伴”字的陌生化处理形成语义双关:既可解作莺燕伴人,又暗含人伴孤寂。这种主客倒置的修辞,恰似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审美范式,在声景的欢愉底色上晕染出更深的幽怨。结句“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突破婉约词传统,以直抒胸臆的悔憾收束全篇。看似浅白如口语的悔语,实则暗含“情不知所起”的无奈,与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形成跨时空的情感共振。这种悔憾非关负心,而是深情者对情感悖论的哲学叩问——愈是清醒认知相思之苦,愈难摆脱情感的引力场。
4. 作品点评
《忆少年·飞花时节》整首词作情感真挚,由自然景象的刻画递进至发自内心的呐喊,情感逐步提升,直至攀升至顶峰,细察可见其情感演进的轨迹。
# (“相思”二句)情词凄绝,较耆卿(柳永)“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更见沉痛。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全篇的遣词造语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情词俱臻典雅醇正的境界。
不详现代文学批评家王镇远《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
# 景物描写与主观感受浑成合一,明白无华、筋脉轻转地道出了哀婉的男女情爱。
不详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张修龄《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
上一篇:清·袁枚《遣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