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ái
鹿
dòng
shī

朝代:清作者:乾隆浏览量:3
jié
hòu
jiàng
zhàng
kāi
yáng
jīng
lún
guī
xìng
mìng
dào
huàn
wén
zhāng
pōu
wēi
wēi
zhǐ
cóng
róng
chǎng
zhī
jīn
chuán
鹿
dòng
yǒu
xiāng

译文

李渤建造房舍之后,便在这里开设了绛帐讲学。他将经纶之学与性命之理相融合,用道德的智慧让文章焕发出光彩。他深入剖析经典中精微深奥的旨意,从容不迫地在礼法的领域中讲学论道。直到如今,白鹿洞书院依然声名远扬,当年的几案坐席似乎还留存着余香。

逐句剖析

"李渤结庐后":李渤建造房舍之后,

"绛帐开紫阳":便在这里开设了绛帐讲学。

# 紫阳:朱熹别称紫阳。,绛帐:指红色帐帷。绛:深红色。代指讲学。汉代马融设绛帐讲学。

"经纶归性命":他将经纶之学与性命之理相融合,

# 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叫经,编丝为绳叫纶,统称经纶。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

"道德焕文章":用道德的智慧让文章焕发出光彩。

"剖析危微旨":他深入剖析经典中精微深奥的旨意,

"从容礼法场":从容不迫地在礼法的领域中讲学论道。

"祗今传鹿洞":直到如今,白鹿洞书院依然声名远扬,

"几席有余香":当年的几案坐席似乎还留存着余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白鹿洞诗》为清代乾隆帝所作的五言律诗,全篇共八句四十言,围绕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展开。首联“李渤结庐后,绛帐开紫阳”回顾了唐代贞元年间李渤隐居白鹿洞,以及朱熹(号紫阳)重建书院、在此讲学的往事;颔联与颈联中,“经纶归性命,道德焕文章”等诗句体现了乾隆对理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尾联表明白鹿洞书院的名声至今仍然流传。该诗的现存实物载体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玉白鹿洞图山子,其岩壁上镌刻的诗文印证了此作的创作真实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朝第六位皇帝

乾隆(1711~1799),全名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为其年号,寓意天道昌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满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庙号高宗。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开博学鸿词科,主持编修《四库全书》。他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其诗歌内容包罗甚广,古诗大气,律诗工整,绝句清灵。写诗多有率性而吟或不饰雕琢之处,但不少诗作也颇为讲究,尤其绝句颇有妙趣。他在作诗上,情钟老杜,步法韩愈,追摹东坡。作品有《如意湖》《苏堤春晓》《过蒙古诸部落》《萨尔浒》《辽阳怀古》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白鹿洞地处庐山五老峰南麓,自唐代李渤兄弟在此隐居读书起,逐渐形成书院雏形;至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主持修复书院并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推动其发展至鼎盛阶段。乾隆皇帝于1743年巡幸江南期间,曾亲临书院,结合自身研习儒家经典的心得创作此诗。诗中“绛帐开紫阳”一句,特指朱熹在此传播理学的史实;“剖析危微旨”则化用了《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一理学核心命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怀古的五言律诗。介绍了白鹿洞从李渤结庐到朱熹在此讲学的历史,体现了朱熹在学术、道德、礼法等方面的成就,营造出对古代文化教育崇敬的氛围,表达了对白鹿洞所承载的文化传承的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绛帐开紫阳”,绛帐典出《后汉书·马融传》:马融任东汉大儒时,常于高堂悬挂绛红色纱帐,帐前授业,帐后列女乐歌舞,生徒逾千。其不拘礼法的教学风格与奢华陈设形成鲜明特色。‌‌‌‌后常用来指代师门、讲席。这里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书院从创立到讲学传承的过程,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文化氛围。

3. 分段赏析

首联:“李渤结庐后,绛帐开紫阳”​​此联点明了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渊源。“李渤结庐”讲述了李渤在此读书并结庐居住的事迹,为书院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绛帐开紫阳”则描绘了书院讲学的场景,“绛帐”常用来指代师门、讲席,“紫阳”可能象征着书院所传承的道统或学术流派。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书院从创立到讲学传承的过程,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文化氛围。​​颔联:“经纶归性命,道德焕文章”​​这一联阐述了书院所倡导的学术理念。“经纶”本指整理丝缕,这里可引申为治理国家、规划事务的才能;“性命”则涉及哲学层面的生命、本性等含义。诗人认为书院所传授的经纶之道与个人的性命之学是紧密相连的,体现了理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道德焕文章”则强调了道德修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使文章焕发出独特的光彩,反映出书院注重品德培养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教育宗旨。​​颈联:“剖析危微旨,从容礼法场”​​“剖析危微旨”体现了书院学者对经典中精微义理的深入探究和剖析,展现了书院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深度。“从容礼法场”描绘了学者们在遵循礼法的过程中,从容不迫地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的场景。“礼法场”不仅代表了书院的学术环境,也暗示了书院所遵循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这一联表现了书院在学术研究和道德教育方面的严谨态度。​​尾联:“祗今传鹿洞,几席有余香”​​“祗今传鹿洞”表明白鹿洞书院的名声至今仍然流传,“鹿洞”即指白鹿洞书院,强调了书院在历史长河中的影响力。“几席有余香”则是一种形象的描写,暗示着书院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如同余香一般,久久不散。它既表达了诗人对书院文化传承的肯定,也流露出对书院未来发展的期许,给人一种余韵悠长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钱谦益《金陵后观棋绝句六首·选一》

下一篇:清·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