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g
yǐn
yuè

朝代:清作者:厉鹗浏览量:3
hán
xiāng
jiè
bái
jiàn
mén
tōng
yuè
zài
zhòng
fēng
dǐng
quán
liú
luàn
zhōng
dēng
qún
dòng
qìng
tiān
kōng
guī
wèi
féng
kuàng
wén
yán
xià
fēng

译文

夜晚寒气袭人佛寺如霜似雪,山泉如曲与寺门相连。月亮高悬在众多山峰顶,泉水冲刷着落叶响。一盏长明灯衬出万物俱息,孤独的击磬声弥漫四方天空更显得空寂。归途害怕遇到老虎,况且听到岩石的风声。

逐句剖析

"夜寒香界白":夜晚寒气袭人佛寺如霜似雪,

# 香界:指佛寺。

"涧曲寺门通":山泉如曲与寺门相连。

"月在众峰顶":月亮高悬在众多山峰顶,

# 众峰:灵隐寺周有北高峰、南高峰、飞来峰,故云。

"泉流乱叶中":泉水冲刷着落叶响。

"一灯群动息":一盏长明灯衬出万物俱息,

# 群动息:据陶渊明的《饮酒》诗:“日入群动息”,此谓万物俱息。,一灯:指佛殿中长明灯。

"孤磬四天空":孤独的击磬声弥漫四方天空更显得空寂。

# 空:空寂。,四天:四方天空。,磬:佛寺中敲击以集合僧众的鸣器。

"归路畏逢虎":归途害怕遇到老虎,

# 畏逢虎:担心路中遇见老虎。据传灵隐寺一带有老虎出没,故又称虎林。

"况闻岩下风":况且听到岩石的风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灵隐寺月夜》乃清代诗人厉鹗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聚焦于描绘杭州灵隐寺在月夜下的独特景致。首联诗人倾诉初至灵隐寺的独特体验。秋意渐浓,落叶飘入山林,带来丝丝寒意。山谷与佛寺皆沐浴在如水月光下,泛着清冷白光,冷泉流淌,叮咚之音在寂静中更添幽谧意境。颔联着墨于山间景色,明月高悬天际,洒下清辉,将潺潺流水映照得清晰可辨。颈联笔触转向寺院,一盏孤灯散发着微弱光晕,于夜幕中更显四周静谧深邃。尾联描绘诗人返程情景,因对山中猛虎心有忌惮,行于山路间,稍有风吹草动,便不禁警觉,流露出内心的紧张与畏惧。全诗借灵隐寺月夜之景与氛围,凸显佛寺空幽冷寂,抒发诗人孤独惆怅、处境难安的心境,诗人借景抒情,景中含情,情随景生,情景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文学家,“浙西六家”之一

厉鹗(1692~1752),清代文学家。字太鸿,一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西溪渔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举人,屡试进士不第,终生未仕。厉鹗博通经史,兼擅诗词,为朱彝尊之后浙西诗派和浙西词派的代表作家。他诗学宋人,主新奇,喜用替代字,多写闲情逸致;词学姜夔,清空绝俗。他与钱载、王又曾、袁枚、吴锡麒、严遂成并称为“浙西六家”。代表作品有《灵隐寺月夜》《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著有《樊榭山房集》《绝妙好词笺》《南宋杂事诗》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灵隐寺月夜》是清代诗人厉鹗所作,这首诗创作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当时作者在杭州汪氏的听雨楼设馆教学。灵隐寺历史悠久,它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坐落于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山东南麓,背倚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寺内还有冷泉亭等诸多名胜。此诗凭借独特的笔触,将月光笼罩下的灵隐寺,描绘得空灵清幽、深邃静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灵隐寺月夜的独特景象,体现了山中佛寺空幽冷寂的特点,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身处此境中孤独惆怅、难以忍受的心境,抒发了其内心深处的寂寥之情。

2. 写作手法

正衬:“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中“一灯”散发着微弱光芒,在茫茫黑夜中显得渺小而孤独,以这盏灯的存在衬托出周围万物仿佛都已停止活动,突出环境的静谧,是用“有”衬“无(动静之静)”。“孤磬”的声音在广阔的夜空中回荡,以孤磬声衬托出四周空间的空旷,是以声衬静,更显空灵悠远。情景交融:“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体现了情景交融。“夜寒”点明夜晚寒冷的气候,“香界白”描绘出月光下佛寺笼罩在一片洁白之中,营造出清冷、幽静的氛围。“涧曲寺门通”写曲折的山涧通向寺门,进一步渲染环境的幽深。诗人此时初到灵隐寺,这寒冷、幽僻的景色触动内心,传达出内心的孤寂与清冷,情与景自然融合,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彼时的心境与所处环境的相互映照。

3. 分段赏析

首联描绘诗人初临灵隐寺时的切身感受,若以一字概括,便是“寒”。秋夜踏入山林,凉气袭人,这本是秋令时节的寻常体验。然而,此处的寒意,不仅源于秋气,更多是来自那如水的月光。山谷与佛寺皆沉浸在一片银白的光辉之中,恰似霜雪覆地,又仿若置身冰天,怎能不让人寒意顿生?实际上,这份“寒”更多源自诗人内心的感受。第二句的描写,不禁让人联想到唐代诗人常建的千古名句“曲径通幽处”,而此诗作者以冷泉曲涧替代曲径,别具一番幽僻之意,幽与寒在此处自然相融,相得益彰。颔联转而刻画山间景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悬于空的明月,月光洒下,照亮了林立的众峰。在这夜色之中观山,别有一番独特的感受,一切仿佛都被陌生化,既透着几分似曾相识的亲切,又仿佛遥不可及,宛如置身梦境。这皆因月光的温柔与朦胧所致。接着是声音,潺潺流水之声格外清晰,甚至能听见水流冲刷落叶的细微声响,由此可知,其他声响皆已消弭,通过描写泉流之声,巧妙地烘托出山间的幽静氛围,这种静谧令人惊叹,仿佛能将人带入超脱尘世的悠远之境。颈联聚焦于寺院的描绘。勾勒出灵隐一带的环境后,寺院的存在便显得意味深长。佛寺与整个山间氛围浑然一体,并未陷入死寂。一盏长明灯散发着微弱光芒,反而映衬出四周的静谧。孤独的击磬声在夜空中悠悠回荡,清音袅袅,愈发凸显出环境的空旷。或许,这便是佛家所追求的境界。禅宗常将妙义真谛比作明灯,寓意其能照亮人心,因而有“心灯”“传灯”等说法。身处这般氛围,诗人不禁心生万念俱空之感,正如王士禛所说诗可悟禅,大抵就是指这种体验。诗人笔下的境界固然美到极致,却也难免透着一种孤高冷峻。此时,那股寒意又悄然袭来。尾联叙述诗人的归途,完整呈现了此次夜游的全过程。诗人畏惧老虎并非无端臆想,灵隐一带在古代曾有奇异猛虎出没,此地因此又称虎林。念及于此,行走在山路上,诗人不禁毛骨悚然,闻风色变。实际上,老虎早已不见踪迹,诗人写畏虎,实则是借此表达夜游后的一种心境。毕竟,诗人尚未完全超脱尘世,清冷的月夜、孤峭的山门,终究比不上家中灯下的温暖惬意。此刻,他心中油然生出畏惧与孤寂之感,归心似箭,难以抑制,恰似“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所表达的那般急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通篇寒意料峭,幽韵孤深,表现出诗人矛盾的审美体验,然作者的诗笔,实在是可赞叹的,有了他的这份描写,灵隐寺的月夜,必定会平添了几多让人向往的韵味,成为令人难以忘怀的西湖一景。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小舒《中国古代诗歌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秣陵怀古》

下一篇:清·曹雪芹《五美吟·虞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