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g
huái
怀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shān
jiāng
shēng
gòng
liáo
shí
sān
líng
shù
wǎn
xiāo
xiāo
zhōng
yuán
shì
jiāng
zuǒ
fāng
cǎo
yuàn
liù
cháo

译文

山的景色同江水的声音都已寂寥,十三陵中树木在晚风中萧萧作响。中原的事业与江左政权一样腐朽,芳草何必为六朝的旧事而感伤呢?

逐句剖析

"山色江声共寂寥":山的景色同江水的声音都已寂寥,

# 江声:长江的水声。,山色:钟山的景色。

"十三陵树晚萧萧":十三陵中树木在晚风中萧萧作响。

# 萧萧:此处状风声。,十三陵:明代十三个皇帝(从明成祖至崇祯帝)陵墓的总称。

"中原事业如江左":中原的事业与江左政权一样腐朽,

# 江左:建都南京的几个政权。,中原事业:指迁都后的明王朝。

"芳草何须怨六朝":芳草何必为六朝的旧事而感伤呢?

# 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秣陵怀古》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以晚秋之景起兴,先实绘眼前秣陵寂寥的山色江声,又虚写远在北京的明十三陵的晚树萧萧,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沧桑氛围。在写法上,诗人将朝代兴亡规律寄寓于自然景物之中,以小见大,虚实相生。从首句的秣陵之景,到对十三陵的遥想,再到对历史规律的感悟,层层递进。整首诗格调沉郁,借景抒情,借古喻今,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展现出其对世事变迁的独特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侍卫随康熙帝离京南巡,十月至江宁(即南京),康熙帝祭祀明孝陵。贵族出身的纳兰性德触景生情,从统治者的角度,写出了这首怀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中描绘了秣陵寂寥的山色江声,以及明十三陵晚树萧萧之景,借景传达出历史的沧桑感,并将中原事业与江左相类比,表达出对朝代兴亡更替规律的思考,不必为六朝消逝而哀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前两句通过描写秣陵寂寥的山色江声,以及联想明十三陵晚树萧萧之景,抒发历史沧桑之感。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秣陵之地,秦淮往昔繁华,且江山险要,有虎踞龙盘之姿。然而此刻,南京钟山的秀丽景色与长江的滔滔水声,皆归于寂寥,尽显凄凉之态。诗人立足秣陵,思绪却飘向千里之外北京郊外的明十三陵,“十三陵树晚萧萧”,晚风吹拂,明皇陵旁树叶沙沙作响,与眼前秣陵之景一样,弥漫着萧索的氛围。末两句“中原事业如江左”,犹如一把钥匙,直接开启全诗主旨的大门。曾经掌控全国的明朝政权,即“中原事业”,与历史上偏安江左的六朝以及南明小朝廷并无本质区别。这些政权内部腐朽黑暗,统治者荒淫逸乐,致使民不聊生,不断重蹈历史的覆辙。一个“如”字,巧妙地将看似对立的“中原”与“江左”划上了等号。由此,“芳草何须怨六朝”的结论便水到渠成。诗人以“芳草”喻六朝的衰亡,感慨人们何必总是借芳草来感伤六朝消逝,因为后来的朝代更迭亦是如此。显然,在纳兰性德看来,清朝取代明朝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4. 作品点评

《秣陵怀古》其写作特色鲜明,空间与时间跨度极大,纵横万里、上下千年,将写景与议论巧妙结合,把兴亡之感寄寓于山色夕阳、江涛草树间。虚实相映的手法,使诗歌意境深远。诗人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看待世事沧桑变化,突破了前人金陵怀古之作的固有框架,展现出独特的历史思考与深沉感慨。其语言虽简洁却蕴藉深沉,有力地烘托出怀古伤今的情感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怀古诗,不仅感情真实,见解独到,在艺术表现上也颇具特色。短短的四句,有写景抒情,又有叙事议论,虚实相间,史论结合,在风格和意境上显得深沉而开阔。

现代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文科部副教授沈文元《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

# 诗人以高度的概括力跨越千年时空,俯瞰朝代兴衰灭亡历史,其独到之处真不愧为咏古的佳作。

现代宁夏医科大学教授古志昂《古典诗词四百首鉴赏与古诗词创作入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顾太清《金缕曲·咏白海棠》

下一篇:清·厉鹗《灵隐寺月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