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郭晓色微":清晨出城,天色还略显微明,
# 晓色微:微明的晨光。,郭:城郭,古代在城的外围修筑的城墙,也时常泛指城镇。
"临水人意静":靠近湖水,人的心境也变得宁静。
"水上寒雾生":湖面上寒雾渐渐升起,
"弥漫与天永":雾气弥漫,仿佛与天相连,无边无际。
# 与天永:与天相连。
"折苇动有声":折断的芦苇在风中摇动发出声响,
# 折:弯曲。
"遥山淡无影":远处的山峦淡得几乎看不见影子。
"稍见初日开":渐渐地看到初升的太阳升起,雾气开始消散,
# 初日开:太阳刚刚升起。
"三两列舴艋":湖面上出现了三两艘小船。
# 舴艋:小船。
"安能学野凫":怎么能像野鸭那样呢,
# 野凫:野鸭。
"汎汎逐清景":自由自在地追逐那清丽的景色。
# 清景:一作“清影”。清光,指晨光。,汎汎:一作“泛泛”。自由自在浮游的样子。
清代文学家,“浙西六家”之一
厉鹗(1692~1752),清代文学家。字太鸿,一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西溪渔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举人,屡试进士不第,终生未仕。厉鹗博通经史,兼擅诗词,为朱彝尊之后浙西诗派和浙西词派的代表作家。他诗学宋人,主新奇,喜用替代字,多写闲情逸致;词学姜夔,清空绝俗。他与钱载、王又曾、袁枚、吴锡麒、严遂成并称为“浙西六家”。代表作品有《灵隐寺月夜》《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著有《樊榭山房集》《绝妙好词笺》《南宋杂事诗》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清晨出城至湖边,所见的晓色、寒雾、折苇、遥山、初日、舴艋等景色,营造出宁静、清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向往自然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前人多写西湖秋、夏之景与本诗专写西湖冬景对比,突出此诗所写冬景的独特;把写西湖“淡妆”(本诗)和“浓抹”(其他众多写西湖的作品)的情况对比,体现本诗的别调。动静结合:诗的前四句写西湖的静景,如寒雾弥漫的静谧湖面;五至八句由静景写到动景,如折断芦苇的声音、初日下热闹起来的湖面,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变化。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写晓雾下西湖的景色,如寒雾、芦苇、远山、初日、舴艋、野凫等,抒发了自己坚守节操,不与世浮沉的清高品质,将情感融入景色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用典:最后两句化用《楚辞・卜居》中的典故,以野鸭形象托指人世间蝇营狗苟、随波逐流的市侩小人,通过“安能学野凫”的设问,否定这种为人处世态度,表达自己的立身行事准则。化用:诗中“舴艋”一词的运用化用了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两两三三舴艋舟”和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只恐双溪舴艋舟”的用法。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开篇点明所写为晓雾中的西湖,描绘出湖水在静谧状态下,寒雾升起并弥漫至与天相接的景象,营造出迷蒙、苍茫、寒冷、幽静的氛围,展现了冬日西湖晨景。通过与前人多写西湖秋、夏之景对比,突出此诗专注描绘冬景的独特性,体现出幽峭清冷的风格,这也与诗人“少孤家贫”“孤瘦枯寒”的个人经历和仕途不顺所形成的诗风相契合。五至八句:这部分由静景转为动景,画面从湖岸转移到湖上。“折苇动有声”描绘诗人登舟时折断芦梗打破宁静的动态,与前文的静景形成对比。接着写在湖上远眺,远山被浓雾笼罩,轮廓模糊。随着旭日升起,西湖雾气消散,展现出迷人风姿,湖面上出现三三两两的小船,呈现出由宁静到热闹的变化。其中“舴艋”一词化用前人诗句,这四句对泛舟游湖的场景进行了粗笔勾勒。最后两句:诗人以野鸭在水中“泛泛”游动的景象为切入点,运用《楚辞・卜居》的典故,将野鸭形象指代人世间随波逐流的市侩小人。通过“安能学野凫”的设问,表达出对这种为人处世态度的否定,从而体现出诗人坚守节操、不与世浮沉的品质,这种态度与诗人“性情孤峭,义不苟合”的为人相符。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晓雾氤氲中的西湖冬景,展现出其不同于寻常的清冷雅致之美。诗人巧妙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西湖的静谧清幽与自身心境相融合,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含蓄地表达出坚守节操、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格。全诗语言素淡质朴,却蕴含着醇厚绵长的韵味,将情、景、理完美交融,颇有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神韵,于清雅意境中彰显出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
# 幽隽轻淡,着笔无多,刻划入微,而痕迹融化樊榭五古,胜事于此种诗见之。
不详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原教授陈祥耀《元明清诗鉴赏》
# 厉鹗自称“平生湖山邻”(《湖上拟游龙井不果寄汪大舆》),其写湖之作颇多,且皆江南湖泊,重在写湖水的宁静平缓,偏于阴柔之美。此诗写杭州城外晓湖之景,着意表现晓色之朦胧,水雾之弥漫,远山之中冲淡,野凫之悠闲,构成一个迷蒙、幽静的境界,以衬托诗人心意之平静闲适。
不详苏州大学文学教授王英志《元明清诗词选》
# 诗中显示了一种幽约朦胧的意境,清绮婉丽,朦胧的晓色,水上濛濛游漫的水雾,远山的淡淡的山色,在晓日初升的时刻,现三两小舟荡漾其中,这湖上的山光水色,令诗人陶醉其中,诗末以《楚辞·ト居》:“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乎”的典故,抒发愿为野凫泛于湖水的情怀。写得风情宛然,清丽可诵,别有一番韵味。
不详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明清诗歌史论》